最近一个多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我很少有机会出门,每天花时间最多的活动就是上网。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百无聊赖的上网过程之中,我竟然在虚拟空间里,见证了“饭圈女孩”与“饭圈男孩”的另一面。
很长一段时间里,“饭圈”于我而言都算不上什么褒义词,作为一个有着近20年网龄的“老网民”,每当我看到“饭圈男孩”“饭圈女孩”们在网上又惹出了什么争议、是非时,都忍不住要摇头叹息。
“饭圈”本身没有原罪,但是,由于许多年轻的“饭圈”成员心态尚不成熟,“饭圈”强调的团结与热情,一不小心便可能被扭曲为排外的敌意或盲目的狂热。我发现:在一些年轻网民的影响下,本应用来对话与思辨的网络空间,正在逐渐被“控评”“反黑”等有立场而无营养的发言充斥。这样的经历与体会,让我对年轻的网民大失所望,生发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这种观念,使我总想挑挑“饭圈”的毛病。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这件事上,最早引发我关注的,是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那场由“饭圈女孩”“饭圈男孩”主导的“云监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把工程车辆拟人化,乃至为其打榜的“饭圈化”做法,是对疫情严肃性的一种消解,并不值得鼓励。作为一个资深“饭圈黑”,我起初也是这样想的,毕竟从效果上看,围观施工或是给挖掘机起名,并不能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实际的帮助,甚至显得有些“无聊”。但这种“无聊”,却也让我开始思考:这些年轻人为何会把原本用来娱乐的“饭圈”做法,用在围观医院施工这样一件并没有多少趣味性可言的事上呢?
其实,这些年轻人倘若只想“娱乐至死”,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之上,然而,这些年轻人还是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这些“云监工”的“饭圈”年轻人,或许并未找到将他们心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最佳方式,但这份心意的真实存在,却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因为这样的原因,我突然对这个曾经让我摇头不止的人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好奇,而这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饭圈女孩”“饭圈男孩”的窗口。
我很快注意到,不少初入社会不久的年轻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所作的贡献,远不止是“云监工”这样的表面功夫而已。武汉“封城”之初,各类物资十分紧缺,因此网上处处可见筹集物资的信息,我看到许多年轻网民借助粉丝后援会的组织体系,通过“饭圈”专有的渠道,为一线医护人员筹集了不少物资与善款,一批批顶着“某某明星粉丝”名号的物资先后流向了最需要的地方。在疫情初期某些慈善机构可能存在的物资分配时,也出现了“饭圈”的身影——好几个以详实的数据证据和清晰的逻辑对涉事机构发出有力质问,开展精准监督的博主,此前都是专注于为各类“饭圈”团体从事筹款、出纳、审计等后勤工作的“资深粉丝”。这些细节让我发现,原来“饭圈”并非只有让人摇头叹息的一面,在合适的契机之下,它也能激发出年轻人内心的责任火花。
我特意点开过不少为新冠肺炎疫情发声或是奔走的“饭圈女孩”“饭圈男孩”的微博主页。我发现,疫情的发生仿佛一道“分水岭”,将她们的网络形象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面。在疫情发生之前,她们和我印象中并不讨人喜欢的样子并没有多少分别,要么是在展示各种与明星相关的东西,要么是在对着某些新闻里的“奇葩”细节“哈哈哈”个没完,有时还会对一些社会事件问出一些“何不食肉糜”式的问题。然而,疫情的发生,一下子把她们拉回了现实世界,在病毒的威胁之下,她们对时下的危机有了真实的担忧,对他人的痛苦也有了真切的共情。
他们有了真诚的忧虑,深刻的反思,尖锐的质疑,沉痛的悲伤。她们开始转发捐款的页面,开始讨论自己居住城市的防控局势,开始表达自己在疫情中的心情和看法。一方面,他们在网上的形象,从“模糊的人”逐渐清晰,变成了“真实的人”,另一方面,我也相信,他们逐渐从不成熟的“孩子”,过渡成了真正“懂事”的成年人。
这些细节让我发现:我眼中“幼稚”的饭圈,对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而言,其实是一种公共生活的社会锻炼。或许在很多时间里,他们都习惯与其“爱豆”相关的莺莺燕燕,他们的团结和热情还是会有些鲁莽。但是,当走向成熟的契机到来之时,他们此前经历过的这种社会锻炼,会让他们很快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更顺畅地收获成长与改变。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网民而言,这场疫情,便是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一次“成人礼”。在法律意义上,“成人”二字或许仅仅代表着一个人年满18岁,从此可以完整地享受其社会权利,履行其社会义务。但是,精神层面上的成年,需要的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认识提升,一段从“被人呵护”走向“主动担当”的心灵旅程。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成人礼”。这样的成人礼可能是1998年的洪灾或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可能是北京的奥运会。这样的“成人礼”,让那些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长大的少年开始学会自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负担。经由“成人礼”的洗礼,曾经被保护的的少年,将要开始勇敢、坚强、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挑战,从此承担起这一代人的使命,成为能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
每个时代,都会有成年人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并感慨下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一代人真的“垮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直在用行动否定上一代人对他们的低估与偏见。
在不同世代的成长过程里,带来“成人礼”的事件各不相同。但突如其来的灾难与悲剧总是能让年轻人“一夜长大”。这是因为这样的事件在降临时从来不会区分蒙难者的年龄,同时也需要包括年轻人乃至未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在守望相助之中共同面对与承担。那些在心态上还是“孩子”的少男少女终将意识到:他们此前或许未曾认真关心过社会事务,更谈不上承担什么社会责任,但在有些事情面前,他们无法在家人与师长的庇护下置身事外。
危机的到来,戳破了那层为年轻人隔开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肥皂泡”。这让年轻人看到:构成这个世界的并非只有粉红色的美妙童话,同时也有鲜血和泪水,有无情的现实。
那些长大了的孩子,身上的缺点依然全都存在,但毕竟已也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在这场“成人礼”中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社会的复杂,听见了社会的期待和“远方的哭声”,他们开始采取行动,并用行动给了所有像我一样,曾经对他们抱有偏见的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