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3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他们教孩子学习 孩子帮他们找回初心

大海与山的相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3月09日   07 版)

    支教团成员与村里的孩子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支教结束了,我的心却留在了这里。”这是大连民族大学大三学生玮琦离开大山前的告白。去年7月,这个蒙古族女孩参加“民族情·青春行”大连民族大学贵州铜仁支教团队,她跟60多名志愿者一起,走近大山的孩子。

    从2012年起,大连民族大学开始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据该校团委统计,近5年来,共有182名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在铜仁这片热土用汗水浇灌青春,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铜仁各个县的大山里,都留下了这些青年学子的支教足迹。

    支教团成员李跃从东北来到西南,饮食不习惯、方言听不懂,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和潮湿的被褥,但与孩子们带来的温暖相比,这些困难都微不足道。“支教的那些天,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

    另一名成员杨磊则将这段支教经历形容为“大海与山的相遇”,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歌,名为《那个夏天》:“我们是大海与山的相遇,在每个夏天,紧密相连。我们是时代变迁的交接,大手拉小手,畅所欲言。绿山下,樟树间,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大海边,贝壳里,民族之情暖在心间。纯洁的眼神,质朴的话语,温暖我的心。天真的笑容,洗涤我心灵。你在山的那边好好学习,我在海的这边等待着你。我们一起回忆,那个夏天 。”

    那个夏天,始于一场跨越2600公里的长途跋涉。支教团成员从大连出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铜仁。大家虽然已疲惫不堪,但来不及休整就立刻赶往支教点。

    玮琦的支教点位于大山深处的渔溪沟村,那里三面环山,气候湿热,晚上的蚊虫铺天盖地,吃饭则是天天“红辣椒配绿辣椒”。北方来的大学生实在有些吃不消,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玮琦的脸上因为水土不服而长满了“抗议的脓包”。“那几天我经常戴着口罩,一个细心的小女孩悄悄塞给我一盒苗药,让我感动了好久。”玮琦说。

    铜仁约70%的人口为少数民族,玮琦班上的孩子多是苗族和土家族,他们对玮琦这个蒙古族小老师特别感兴趣,“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音乐课上,玮琦给学生唱蒙古族歌曲,孩子们则向她展示苗族舞蹈,唱土家族的民歌。

    “附近村民听说有大学生来支教,也陆续把孩子送过来,班上的孩子从30人增加到70多人,这也是对我们的认可。”玮琦对此感到很自豪。

    在贵州山村,一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们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江口县支教分队的队员就注意到了一个叫刘冰(化名)的土家族男孩。

    刘冰的父亲早亡、母亲改嫁,跟着爷爷生活。他平时不大与同学交流,跟陌生人更是无话可说。大学生们关心他,鼓励他摆脱自卑的心理,刘冰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来自海滨的哥哥姐姐。看着日渐开朗的刘冰,一名队员感叹:“孩子们的成长需要陪伴,我们得行动起来,帮他找到童年的快乐。”

    大学生们刚到的那两天,孩子们很害羞,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感染着每个支教团成员。尽管早上7点半才上课,但孩子们都到得特别早。清晨6点,支教团成员还没吃完早饭,就有孩子来到学校等着上课了。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打球、玩游戏,有的支教大哥哥还得硬着头皮帮小女孩扎辫子。“对男生来说,编头发可要比讲习题难多了,但是看着她们期待的样子,我还是决定一试,虽然手法不娴熟,但和她们更熟络了。”支教团成员王鹤说。

    授课时,大家也铆足了劲儿。孩子们普遍存在英语短板,负责教英语的龚雪就调整了教学方案。“我从字母开始教他们读,并用英语字母编成歌曲,加深他们的印象。课后也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孩子们都完成得很好。”龚雪说。

    教孩子学身体部位的单词时,龚雪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可爱的小人,标注上各部位的英文读法。孩子们看着十分有趣,也纷纷抄下来。渐渐地,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

    平时,队员们还指导孩子们做暑假作业。村里人说,有了支教团,孩子们终于不再待在家里看电视、睡大觉了,他们也不用羡慕城里的孩子有暑期补习班了。

    支教结束时,队员们坐上离开村子的大巴车,狭窄的马路旁挤满了来送行的小朋友。当汽车缓缓开动,孩子们跟着大巴车,边走边挥手,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有的孩子大喊:“我会想你们的!”这一幕让很多大学生感动落泪。

    “班里有一个腼腆的苗族女孩还偷偷写了一封信放在我书包里,她说,以后也要做老师,去支教,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支教团成员姚志敏回忆说。

    在杨磊看来:“我们是彼此的老师。(我在这里)收获友情,感受纯真。是孩子们帮我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重拾纯粹和初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09日 07 版

让每颗石榴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
守望相助 青春担当
大海与山的相遇
云南安宁征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