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防疫期间,在部分地区,过于“一刀切”的防疫手段已对基层经济活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新近“摘帽”、扶贫事业刚刚取得阶段性进展的贫困地区而言,防疫手段过于生硬可能直接削弱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成效。(《半月谈》3月18日)
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的趋势下,复工复产成为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各地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前提下,出台了各种举措来助力复工复产。但在成绩背后,也存在农村与基层地区复工复产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隐忧。这也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造成一定的阻碍。
“种植养殖大户受重挫”“特色农产品滞销”“扶贫车间停工”……通过媒体的报道,基层、农村、农户面临的复工复产难题可见一斑。如果说重点项目的复工复产关系到“国计”,那基层的复工复产则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决不能让“一刀切”的过度防疫拦住了脱贫攻坚。
农村、基层地区复工复产难,固然有基层干部怕担责、不善为,甚至不作为的主观原因,但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各项复工复产的政策方针传递至基层地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程快慢也因地而异,这就导致了基层落实速度落后城市地区以及各地区之间步调不统一“政策打架”等问题。二是有些地区对疫情防控层层加码,压力传导至基层时已经是“生死状”,重压之下基层干部宁可舍弃复工复产也要做到防控万无一失便成了必然选择。于是,生产物资进不来,农产品、务工人员等出不去,农村面临着比城市更严重的“暂停”现象,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何谈生产发展与脱贫攻坚呢?
要加快农村、基层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与成效,总体大方针是要做到“一盘棋”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一盘棋”即在中低风险地区,要在全社会层面出台鼓励农村、基层地区复工复产的政策与举措,树立明确的导向,精准施策则是各地要下绣花的工夫,根据本地区存在的复工复产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案。
具体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农村、基地区与城市、重点项目,以及不同地区推进程度不同步的问题。各地的优惠举措,必须上下兼顾,甚至在下一阶段重心要向基层地区倾斜,而不同地区政策不同步导致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难题,不能让农户背锅,联防联控机制应该发挥联系沟通的作用。
前段时间,为了促进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多地组织大巴、高铁等专车接送,这样的创新举措多多益善。面对农村、基层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面临的产品出不去、物资进不来的问题,这样的“专车”是不是也应该开起来。在金融方面要给基层农户,特别是扶贫企业、车间等大力度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疫情造成的难关。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考核方面也有必要给基层干部“松松绑”。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放松疫情的防控,而是在形势整体向好的局面下,将基层过度防控耗费的人员与时间成本最大限度解放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推进复工复产。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投入到复工复产的推进工作中去,诸多阻挠与梗阻才有消除的可能。
夏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