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的。和平时一样,凌晨4点,庞婆婆准时来到“庞记热干面”接班,烧水、掸面、准备食材。从1975年做到现在,从8分钱一碗到4块钱一碗,她对自己的面很有信心,“待几个小时、上十个小时,哪怕一天,我的面就是一根根的爽口”。
这个恍若“舌尖上的中国”的故事,是纪录片《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的开头。在以吃闻名的武汉封城期间,上万家早餐店,停业率达到98%。庞婆婆还在坚持着,客流量也减少了70%,“他们没地方吃怎么办,人们总要‘过早’(吃早餐)”。
冬去春来,疫情尚未结束,已有一些纪录片诞生。《温暖的一餐》《冬去春归》《余生一日》……这些片子或出自普通百姓的镜头,或出自赴武汉的摄像团队。它们的共同点是,这是全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每一帧画面,都洋溢着真实温暖的烟火气。
全民合拍抗“疫”题材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就集中地讲述了这段时间人们和食物的故事。
疫情发生以来,SMG纪录片中心与新浪微博发起“武汉日记”与“真实记录真情守护”双话题征集活动,无数武汉的普通网友、大V博主上传着他们的生活影像。先观摩了七八位大V博主的几十个作品后,“家常餐饭”这个主题跳了出来。
“因为不论是快递员的疫情过后梦想、最美志愿者妈妈对家里孩子的愧疚,或者是武汉医护人员家里的年夜饭,吃饭都是短片中不可缺少甚至慰藉人心的内容,这种人情味和烟火气是非常生动的。定下纪录片主题,距离导演组拿到这个项目不到24小时。”
看到武汉医护人员家属多美妈妈忧心忡忡准备年夜饭的作品后,导演组针对性地约稿了10位拍摄年夜饭视频的网友。
除夕之夜,有人隆重地戴上红帽穿上新衣拍全家福;有人虽然焦虑也还是陪家人去超市大采购,食材塞满了车的后备箱;有人在家专注地备菜和烹饪;有人和分隔两地的家人搞了一场云吃饭……
《温暖的一餐》里,所有“花式做年夜饭”的画面,以组合排列画中画的形式呈现。这顿饭的一道道工序完整而有仪式感,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滋味,人们仿佛暂时被美食缓解了焦虑和不安。
“当交通管制实施,小区也渐渐被封闭,外卖员和快递员成了宅守在家的人们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纽带。他们手中热腾腾的外卖和熟悉的生活用品,让人们感觉到了心安,城市照旧在运转。”
在《温暖的一餐》中,武汉城里39岁的外卖员老计现身时,他正在超市拿居民订购的两篮鲜鸡蛋、一袋方便面和两箱牛奶。
骑到居民楼下,老计拨通电话:“我待会儿给您放到门口,我放好了跟您说一声,然后您出来拿。”上楼,老计把所有食物整整齐齐摆在门口。
老计说,这场疫情结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是吃某家购物中心的煲仔饭。“他们家煲仔饭好好吃”。
90后媒体人古古看完《温暖的一餐》后评价:“中国人对‘吃’始终情有独钟,疫情之下武汉人的一日三餐,因事因地,更显特殊与珍贵。原本习以为常的人间烟火日常,现在想来更为珍贵。”
古古对“全民合拍纪录片”这个形式颇有感触。“全民合拍的视角不同于专业人士,大家自己拍摄记录,题材、方式都较为随意散漫。虽然可能质感比较粗粝,但我相信此时此刻要表达的情感最为真挚,平凡却令人难忘”。
除了《温暖的一餐》,纪录片《余生一日》亦是全民亲手记录自己的生活。
2月5日,纪录片导演秦晓宇在网上发出倡议,邀请所有被疫情影响的人,拍摄下自己在2月9日任一时刻,或独处,或与家人、恋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收到素材后,他和团队一起,制作出一部纪录片,也是一份中国人在疫情中的“影像日记”,取名为《余生一日》。
最后,秦晓宇收到了3000多条素材,“在他们的镜头下,生活还在坚强地进行着。在非常态的日常生活下,他们也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相当多的生动素材,都打开了《余生一日》团队成员对生活的新认识,“远远超乎想象”。比如关于无聊,有一个姑娘做了一种面食,就是“无聊”两个字,摆在面前的盘子上,还加了一个惊叹号。她一边吃着饼,一边跟朋友语音聊天。这样一个记录,是与“无聊”对视。
还有一个姑娘,在单位与同事一起吃生日蛋糕,没有蜡烛,她吹灭一张点着的纸,许下心愿,期盼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秦晓宇说,片名《余生一日》的“余生”,或许会让人想到“劫后余生”,但更多人应该会想到那首歌,“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而“余”有“我”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理解成“我生命中的一天”。
和《余生一日》“众筹”素材相似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在校学生们也自主发起了一个纪实影像实验,他们用上百条手机短视频构筑出一部19分钟的“抗疫”纪录片《千里共江城》。
和《冬去春归》不谋而合的是,一声响亮吆喝“过早啦!过早啦!”《千里共江城》的开头也是从吃开始,“油酥饼,里面全是肉,只要3块钱一个,我们武汉的过早,就这么划算”。
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也贯穿在《千里共江城》的光影叙事里。
大年三十那天,一位戴着口罩的姑娘在市场采购完毕,“妈妈已经打电话催了很久,回家吃饭,真的很幸福很幸福”;另一户人家的年夜饭,饺子、热干面已经下了锅,冰箱里的半条鱼成了宝贝,连梨都上了桌。
武汉人的幽默没有因为疫情而消失,有人拍下了几日的口粮,“现在还剩两袋挂面、三袋泡面,屋里还有一袋猫粮,我要出去买吃的,要不然的话就只能吃猫粮了”。
说完这句话,屋里的猫瞪了他一眼。
疫情割断了百姓往昔依赖的情感链接,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想念的情绪中。打开想念的密码有很多,味道是最直白又羁绊极深的一种。疫情期间,一道爱吃的家乡菜,妈妈亲手做的饭,都骤然变得奢侈,成了莫大的安慰。
《千里共江城》的主创孙虹说:“我们希望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民间视角下的武汉,更希望呈现城市背后,由无数普通人汇集而成的能动容时光的人性。”
而一餐一饭,是最直接的情感兑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