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没出现在欢送仪式上的他们同样值得敬佩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3月27日   05 版)

    闪亮的日子,看着各地医护人员回家,很是欣慰,他们拼命保护的武汉安全了,他们也都安全,无人感染,健康归家,这是战疫给我们最大的安慰。离开时,他们受到最高礼遇的欢送,到家时,他们又受到最隆重的迎接,过水门接风洗礼,领导接机,鲜花掌声簇拥。人们知道医护人员并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想赶紧回家抱抱久别的孩子,好好休息一下,陪陪家人——但公众很在乎,这些仪式不只是献给医护人员,更是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为社会作出贡献、拼过命的人,就该受到这样的礼遇和致敬。

    因为欢送的是各地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湖北本地的广大依然战斗在疫情救治一线或长时间奋战刚刚轮休的医护人员,没有出现在令人难忘的、隆重的欢送场面中,这不是有意的冷落,而是一种文化习惯,或是想等到疫情彻底结束。本地医护人员是自家人,好像不用太讲客气。而外地不远千里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他们本可以不必承担这份风险,向这些驰援者致敬,是起码的礼数。自己人收拾一下行李就可以回家了,外地驰援者还须千里迢迢赶回家,送行是一种尊重。更何况,欢送外地医护人员,作为同行和疫情以来长时间并肩战斗的战友,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也会感到一种莫大的荣光,正所谓“一荣俱荣”!

    一线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很伟大,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恐惧,我们戴一会儿口罩都会觉得难受,听到别人咳嗽几声都觉得害怕,他们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很长时间,病毒就飘浮在身边的空气中。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他们可能比外地驰援者经历过更多的挑战。战疫初期,重灾中心一片混乱和慌乱,孤立无援,什么都缺,缺医疗物资,缺吃缺喝。直播镜头中医生年夜饭那几个蛋黄派和方便面,让无数人心酸和心疼。缺交通工具,他们有人只能走着去医院。缺防护服,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还有,他们还承受了初期信息不畅时无防护的感染风险,他们的家人都在重灾区,在心系病人的同时,他们还牵挂着家人。病床上等待救援的人,有的就是他们的同事。他们有的还承受着目睹不治的同事痛苦离开的心碎。

    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武汉医生说,撤离一线了,没有过水门的接风洗礼,坐着公交车去隔离依然很开心,两个月我终于可以休息隔离了。另外一个武汉医生,离开他所住的酒店时给工作人员留了一箱牛奶零食和一封信,称酒店是临时的家,说给酒店添了很多麻烦,感谢这些幕后英雄。这些,让人泪流满面。

    多朴实可敬的医护人员,事了拂衣去,坐着公交车去隔离依然很开心,最应该被感谢的他们,却首先想着自己给酒店添的麻烦,想着感谢酒店的服务。他们深藏功与名,他们在拼命两个月之后默默离开,从我们身边悄悄走过,坐到角落里,不求名利。

    正是因此,我觉得,没有出现在欢送仪式上的湖北本地医护人员,同样值得敬佩。我也建议,在整个抗疫圆满结束的时候,有关部门也能安排一个类似欢送外地医护人员这样的场面,让人们表达一下对这些本地英雄们的真诚的敬意。让这些敬意共同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足以对这些付出巨大代价的白衣英雄们进行真正有效的心理抚慰。因为我们知道,凡是曾经在这段时间战斗在这座城市的医护人员,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比普遍人目睹了更多生离死别,更多地经历了死亡、焦虑、感动、无力和恐惧,他们心理上可能都有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很难消解的心结,我们盼望他们早日真正的释怀。社会也能通过这些铭记和感恩的文化仪式,凝聚更多善良、友爱和团结的精神。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27日 05 版

“彭银华走后,我就变成了病区的希望”
建设一所让社会尊重的最美乡村学校
没出现在欢送仪式上的他们同样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