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3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疫情蔓延的扩展,势必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辛国斌提出,要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今年前两个月,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压力。为了抗击疫情,几乎全民“宅”在家中,外贸企业的生产按下暂停键。在国内疫情得到基本遏制以后,我国本可以通过复工复产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今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2,填补了上个月的缺口,就表明了这种良好势头。但突如其来的国际疫情大规模扩散,使整个国际市场受到了重创,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封城”“封国”的措施,消费减少,大量非抗疫急需物资物流中断,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了我国外向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力度的不断加大,外贸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使中国外贸面临严峻考验。我国众多的外贸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如何度过这个危机,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
为此,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应该共同分担困难,齐心协力渡过目前的难关。就国家来说,需要通过出台不同层面的利好政策对企业进行帮扶。在疫情初期,政府已经对众多企业实施了缓交社保金等措施来给企业减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必要进一步延长时间。此外,国家可以研究出台涉及面更广的帮扶措施,特别是要精准分析目前的经济形势,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保证外贸企业的正常运作。对于停工停产后的企业,政府可考虑向符合条件的职工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
对于为数众多的外贸企业来说,必须意识到的是,来自国家的帮扶大多是宏观方面的,企业守住自己在市场中创下的“基本盘”仍需靠自己努力。在疫情扩散、订单后继无着落的情况下,企业暂时停止生产是一种市场化的选择,可以理解。但企业即使暂时停工,也要维护好与原有客户的关系。对于停工后的职工,企业也不宜一辞了之,随意割断和他们的劳动关系,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总之,企业即使停工,也要维护好与外商、职工的感情纽带。这样做不只是商业伦理的表现,也有利于在未来市场复苏后迅速找回客户和老员工,尽快恢复生产。
当外贸企业因当前困难选择暂时停工时,职工是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对此,职工一方面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利益,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需体谅企业的困难。对于这些职工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目前暂时的困难之下,积极自救,渡过难关。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员工共享”模式,在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共同用工。这样做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又能保证职工获得基本收入,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当下,虽然国际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但终究是阶段性的。面对暂时的困难,国家、企业、职工要“各司其职”,协同施策,共同渡过难关。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