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宣帝皇后杨丽华的前半生,从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应该是很多古代女子眼中的人生赢家。稳坐中宫的她,却没想到在人生的下半场会成为公主。这一反常走向的背后,是周隋易代的历史进程。
杨丽华出生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是隋国公杨坚长女。杨家是执掌北周实权的关陇贵族集团核心成员。杨丽华的祖父杨忠,是北周开国时受封的十二大将军之一。靠着家族的特殊地位,貌美贤淑、性格温婉的杨丽华被武帝宇文邕看中,指婚给太子宇文赟。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九月十九,13岁的她嫁入东宫,册立为太子妃。
照理说婚姻如此,夫复何求。可惜杨丽华嫁的宇文赟并非良人,而是个不务正业、刚愎自用的纨绔子弟。武帝几次想废掉宇文赟的太子之位,然而诸子年幼,略大一点的次子更加不才,不得已只能烂泥硬糊上墙。
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六月初一,武帝驾崩,第二天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闰六月初十,宇文赟册封杨丽华为皇后。七月二十七,任命杨坚为大司马,进位上柱国,掌管军政。
第二年(公元579年)二月二十,皇帝宝座刚坐9个月的宇文赟就厌烦了繁重的日常政务,竟然别出心裁,把皇位传给年仅7岁的太子宇文阐,是为静帝。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仍紧握最高皇权,于七月初一晋升杨坚为首辅“大前疑”。
宇文赟此举,表面上是对杨丽华的抬举和杨坚的重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针对杨家的政治制衡。早在武帝时期,庙堂江湖就流传杨坚“相貌非常……恐非人下”,生性多疑的宇文赟对此不能不防。
宇文赟的打法是从后宫入手,增设皇后以平衡杨丽华的中宫权威。七月二十三,宇文赟封静帝生母朱满月为天皇后、贵妃元乐尚为天右皇后、陈月仪为天左皇后。杨丽华不再是唯一的皇后,而是与其他三人平行,“四后方驾齐驱”。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正月二十七,宇文赟异想天开,下诏四皇后统一称“太皇后”。三月十九,宇文赟再次玩出新花样,增设天中太皇后一人,以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匹配。于是改封陈月仪为天中太皇后,新封宠妃尉迟繁炽为天左太皇后,杨丽华为天元太皇后,元乐尚为天右太皇后,朱满月为天太皇后。
宇文赟之所以大费周章,搞出空前绝后的五皇后格局,就是为了让四皇后四对一群挑杨丽华。但杨丽华“性柔婉,不妨忌”,不管丈夫册立几个皇后,新封多少嫔妃,都对她们一体善待,和诸人处得亲姐妹一般。“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都自觉尊重杨丽华的正嫡地位。
没有实现既定目标的宇文赟见此,更加“昏暴滋甚,喜怒乖度”,亲自下场对付杨丽华,“尝谴后,欲加之罪”。面对暴君的雷霆大怒,杨丽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宇文赟虐人成性,平素最喜欢别人向他叩头求饶。眼见杨丽华毫无惧色,宇文赟“大怒”,气急败坏地“赐后死,逼令引诀”。
消息很快传到杨家。杨丽华的母亲独孤氏飞奔进宫,“诣阁陈谢”,代替女儿磕头认罪,以致“叩头流血”。宇文赟见丈母娘都跪了,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就罢了。杨丽华躲过一劫。
在宇文赟看来,后宫的杨丽华之所以胆敢不屈从自己的威严,完全是仗着其父杨坚在前朝的权势。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宇文赟遂把目标直接对准杨坚。
随着对朝政的深度参与,杨坚日益“位望隆重”,宇文赟更加“忌之”。有一次,宇文赟又和杨丽华吵架,理屈的他吵不过杨丽华,就扔下一句话,“必族灭尔家”,随即召见杨坚,下令左右带刀侍卫:杨坚“色动,即杀之”。可宇文赟没想到,杨丽华那“辞色不挠”的心理素质是家传的,杨坚入朝后,“神色自若”。找不到茬的宇文赟“乃止”,悻悻地再次收手。
尽管两次面对宇文赟的君王之怒,父女俩都化险为夷,但杨丽华仍然战战兢兢,前朝的杨坚仍然如履薄冰。幸好,沉迷酒色的宇文赟很快身体不行了,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 以22岁的年纪龙驭归天。
驾鹤西去的宇文赟没想到,杨家人收揽人心的能力如此强大,不但他册立的四皇后都被杨丽华收编,就连最信任的宠臣刘昉、郑译等人也对杨坚倾心归附。就在宇文赟刚咽气的当夜,刘昉、郑译就以他的名义发布遗诏,让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掌握北周全部军权。
五月二十六,静帝尊杨丽华为皇太后,任命杨坚为左丞相,统领文武百官。杨丽华父女彻底摆脱宇文赟阴影的同时,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命运十字路口。
父亲杨坚执掌北周大权,杨丽华刚开始“甚喜”。在当时“嗣子幼冲”,且静帝不是己出的政治态势下,她“恐权在他族”,为避免大权旁落其他家族、尤其是宇文氏皇族手中,遂以皇太后的身份,任命杨坚辅政。史载,“宣帝崩,杨后令其父隋公为大丞相,总军国事”。
但杨丽华显然没有预料到父亲的野心有多大。杨坚利用总揽朝政的机会,在以元老李穆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汉人家族支持下,迅速控制宫廷内外和朝廷上下,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就连母亲独孤氏也鼓励丈夫大干快上,“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后知后觉的杨丽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毕竟她的第一政治身份是北周皇太后,其次才是杨坚长女。虽然杨丽华愤愤不平,但已无力回天。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杨坚登基,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杨丽华“愤惋逾甚”,文帝自知理亏,“不能谴责,内甚愧之”。
北周已是过去,杨丽华不能再顶着皇太后的头衔,否则置父皇母后于何地。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文帝封杨丽华为乐平公主,后又“欲夺其志”,想让女儿改嫁他人。杨丽华“誓不许”,宁死不嫁,文帝“乃止”。
这之后,杨丽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顾唯一的女儿宇文娥英上。为让女儿嫁得如意郎君,杨丽华“妙择婚对”,亲自面试招亲,从数百名贵族公子中选出“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的李敏,此人正是当初为杨坚篡位提供最大支持的李穆之兄的重孙。因为杨丽华的地位,宇文娥英以皇帝女儿的规格出嫁,文帝也念在“公主有大功于我”,封李敏为上柱国。
女儿婚后,杨丽华开始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几个外孙中,她最喜爱排行第四的李静训,将其带在身边抚养,“独见慈抚之恩”。可惜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初一,9岁的李静训因病早夭。杨丽华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身体每况愈下,在第二年跟随隋炀帝巡视张掖时去世,年仅49岁。
杨丽华临终前,再三交代炀帝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女婿,“妾无子息,唯有一女;不自忧死,但深怜之;今汤沐邑,乞回与敏”,还将封地转送给李敏。可惜仅仅五年,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炀帝就以疑似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将39岁的李敏诛杀;几个月后,又用一杯毒酒杀了宇文娥英。
1957年8月,李静训墓在西安被发现,出土的墓志铭中有“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之语。李静训安葬时,杨丽华还在世,墓志铭应该得到了她的认可。由此可见,丈夫、父亲、弟弟均为皇帝的杨丽华,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始终是北周皇太后,而非隋朝公主。毕竟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伤她最深的,是杨隋。在浩浩汤汤的历史进程面前,她的所有殚精竭虑,最终都化作无能为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