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阴霾终将散去,美好就在眼前”

——记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护士长张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王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4月09日   08 版)

    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护士长张瑶对即将出院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资料图片

    扫一扫 看视频

    在同事们眼中,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护士长张瑶是个“点子特别多”的人。

    患者康复出院前,她要组织一对一的“结业考试”,试题包括“六步洗手法具体步骤”“回家后怎么给衣物消毒”“紧张焦虑该怎么办”等,目的是“让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

    考试通过后,她和同事们会为每名患者颁发“战疫特别奖”,印着樱花背景的奖状上写着患者姓名,根据性别分别授予“战疫男神”或“战疫女神”称号,以此表彰他们在抗疫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实际上,这种富有仪式感的安排从患者入院那一刻就开始了。在感染三科二病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互称“战友”。新战友到来时,医护人员会为他们举行入队仪式,带领他们熟悉病区情况、填写星级档案、加入医患沟通微信群。

    随后,入院的患者还会收到一套讲解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视频和一个印着“战疫装备”卡通字样的信封,里面有科室准备的物资清单:脸盆、拖鞋、牙刷、毛巾、洗发水……

    38岁的张瑶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这些温馨的举措背后有着专业上的考量。她记得,前期收治病人时,一名年轻患者突然脸部发麻、呼吸困难、手足痉挛,被医生诊断为过度通气——一种因心理障碍引起的短暂症状。

    经过询问,这个年轻人刚入院,感觉环境很陌生,看到医生护士穿戴层层防护装备更觉得紧张害怕。为了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一套精心设计的入队仪式应运而生。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张瑶的心理学知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段时间,她查房时发现31床的徐阿姨每天中午都会出现短暂的胸闷、心慌现象,但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都正常,“推测是食欲不振加上焦虑,产生了心理负性暗示。”据此,她采取呼吸调节和森田疗法,没几天徐阿姨就恢复了“蹦蹦跳跳”的状态。

    张瑶和心理学结缘始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当时她还是一名骨科护士,曾负责照顾一个截肢的小男孩儿。地震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也伴随着巨大的心灵创伤。平时,小男孩儿几乎不和外界交流,情绪十分低落。

    当心理救援队的医生介入后,情况很快发生变化。经过疏导,孩子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这让张瑶意识到心理治疗的独特作用。此后,她考取了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又攻读了博士学位。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她把8年寒窗积累的专业知识用到了刀刃儿上。

    多年的学习让张瑶养成了“察言观色”和追根溯源的习惯。“患者表现出来的任何情绪或症状都是有根源的。”她说,“你要学会倾听,发现问题的本质。”

    一次,在与13床患者聊天时,张瑶发现这个阿姨讲起身边有6个好友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时异常平静,情绪没有任何波澜。“她目前正处于情感回避状态。”张瑶一下子警觉起来,“以后可能会出现隐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和患者熟悉后,张瑶又和患者单独聊了朋友去世的事情。“不到5分钟,她就开始嚎啕大哭。”张瑶解释说,这名患者属于利他型人格,平时总是关注周围的人,很少关注自己,但朋友的去世已经对她造成很大的伤害,悲伤的情绪不断累积,急需一个出口。

    这次聊天为患者创造了一个情绪的安全出口。“倾诉对她来说是最管用的疗法。”张瑶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目前已康复出院,人也变得开朗健谈,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张瑶曾做过一个统计,感染三科二病区从接诊至今共收治168名患者,经过心理测评初筛,对78人进行了进一步心理评估。为了守护这些患者,她发起成立了心灵守护小分队,对呼吸困难、失眠等躯体症状和孤独、焦虑、恐慌等精神症状患者,采用相关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在同事李娅看来,张瑶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细。一次,她看到张瑶拿着纸笔挨个询问患者的需求和建议,“记了满满两页纸。”“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张瑶发动医护人员为女性患者手工缝制爱心包,里面装满了羊肉泡馍、凉皮、保养手册等小礼物。很多阿姨收到礼物时特别感动,“眼眶都湿润了。”

    有一次,张瑶在“红区”值夜班查房时发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走廊里来回转,走近一看,原来老人随身带着尿袋,尿管缠在一起导致堵塞。她迅速帮老人调整尿管位置,解决了堵塞问题。在随后的聊天中,老人又不好意思地说:“我饿了。”张瑶赶紧把医护人员带来的零食送给了他。

    走出“红区”,张瑶若有所思:虽然医院一日三餐很丰富,物资也比较齐全,但还是难以满足患者需求。隔天去病房时,她再次询问了其他患者的需求,结果五花八门,“有的说需要梳子,有的需要剃须刀。”

    “为什么不在病区找一个地方,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供大家使用呢?”张瑶脑海中忽然蹦出一个想法。很快,病区一角的“战疫加油站”正式“营业”,桌子上摆放着零食、生活用品、书籍等,供患者免费取用。

    还有一次,张瑶听说一位老人反复跟护士讲,“你们这么辛苦,我想知道你们长什么样。”于是,她发动大家做了一面战友“打call”墙,把55名医护人员穿防护服的照片和生活照放在上面,请患者在照片下写下想说的话。一位老人看到照片后,对着“打call”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张瑶还发现,许多患者喜欢写诗,时不时发到微信交流群中,引来一片点赞。她把这些诗歌打印出来,贴在“战疫加油站”旁边的墙上,取名“火神山战疫诗歌汇”, 还节选了6首放到战疫心灵口袋书中,“这对患者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

    此外,为了满足患者和家人视频通话的需求,病区还专门配备了一部智能手机。“这些都是我们一点一滴想到的。”张瑶认为,只有深刻感受患者需求,才能和他们贴得更近。

    针对病区高龄患者较多的情况,张瑶带领老年病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成立了高龄患者关爱小组。组员王小娇记得,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入院时臀部有大片尿疹,她和同事们轮流为老人敷药,每隔两小时翻一次身。发现老人因为长期戴口罩耳后压出创口后,王小娇立即拿来消毒液和减压贴帮他处理伤口。不善言辞的老人双手合十为她点赞,知道她是部队来支援的护士,还伸出颤抖的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护理是有温度的学科,尤其是在火神山医院,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去看见、去呵护。”张瑶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即使出院后,患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份呵护。在隔离点隔离期间,张瑶和同事们每一周会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一次随访,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主管医生和护士。

    针对康复患者回家后被周围人“另眼相看”的问题,张瑶鼓励他们正确面对、换位思考,“我们已经战胜疾病,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要相信人与人更多的是理解和爱。”

    随着抗疫形势不断好转,病房里的患者不断减少,从高峰时期的60多人降至个位数。病房空了,街上逐渐热闹起来。从班车上向外望去,张瑶能够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恢复活力,“树也绿了,人也多了,感觉心情非常好。”

    “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她笃定地说,“阴霾终将散去,美好就在眼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王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4月09日 08 版

“阴霾终将散去,美好就在眼前”
战“疫”就是战斗
生命卫士
千米高空,00后伞兵一跃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