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的重要程度和艰难程度相当,因此在呼唤原始创新时,我们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呼唤人才。人才分多种,但就“从0到1”的突破而言,我们显然迫切需要领跑者。那么,如何培养领跑者?
带着这个命题,记者对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原始创新团队进行了采访。团队中,现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曾是如今的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的导师,安众福曾是现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谷龙的导师。从2010年至今,这师徒3人所在的团队,从零起步,开辟、发展了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研究方向,并持续深入,把这一研究领域从“冷门”做成“热门”。安众福说,这不仅是一个学术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
“为什么折腾我们!”其实,谷龙读博时,时常对安众福颇有意见。他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怎么导师就是不肯让自己赶快发表一篇论文来缓解毕业压力,非要把一切都打磨“完美”才行。“我觉得已经很够用了!安老师还一直劝我稳住,沉住气。”谷龙回忆2018年的研究过程时说。
“现在我开始自己独立做研究,才发现,当时那些被逼出来的技能全用上了!”近期,谷龙作为第一作者,安众福、黄维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如今他与导师安众福、导师的导师黄维并肩站在一起,都是该领域研究的引领者。
“培养学生,得用心雕琢,还不能让他知道你在雕琢他。科研的快乐,必须他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才能达到顶峰。”安众福告诉记者,当年导师黄维用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法,他也用在了谷龙身上。
一代人培养一代人。那么黄维培养领跑者的思路来自哪里?面对提问,黄维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是惟实。做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踏实和诚信是首要的,这也是科研人员学术生命的底线。还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有开放的心态、广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黄维认为应该鼓励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营造大胆探索、勇往直前的学术氛围,鼓励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第二是惟勤。勤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永不过时。所谓“天道酬勤”,治学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勤奋敬业,是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黄维介绍,多年来常勉励学生和团队成员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团队一直保持着“5+2、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半夜12点灯火通明是常态”,这也是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就已养成的学术习惯。
第三是惟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黄维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鼓励自由探索,倡导原始创新,不简单跟风、不追捧热点,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同时要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
“开道超车”便是一种创新自信的表现,不仅对团队内的成员,在近期西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召开的云端战“疫”班会上,黄维也强调了这一点:“要勇于创新,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颠覆性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抓住机遇、开道超车,努力把我国建设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黄维认为,无论从事何种研究,欲成学术大家,取得原始突破,必要做到惟实、惟勤、惟新。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