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让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力度,成为学界、业界、政府共同思考的问题。
近期,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宣布组建或筹备布局公共卫生学院。与此同时,不少省市、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方案,对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体系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完善补强。
被誉为“抓住疯牛鼻子”的公卫人,何时迎来真正的春天?一些破冰式的做法逐渐推行,或将找到答案。
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
然而,记者采访中,被问及为何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时,上海某综合性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几名本科生纷纷表示,入读之前,自己对公卫医生与预防医学并没有过多了解,大都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被迫调剂。入读过程中,也常常听到该专业“就业选择尴尬”“不被社会认可”等悲观言论。
因此,转专业成为不少同学的选择。上海某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大三男生傅思远(化名)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的班级已经有三四十人转出本专业,此外,还有不少同学因为成绩达不到要求或面试失利,未能如愿以偿。
培养计划设置不够合理,或是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一名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大一,他们主要学习数、理、化、生等大类基础课;大二、大三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但对掌握程度的要求低于临床专业;直到大四、大五才开始学习公共卫生专业课,进行实习。但此时,不少同学已经将精力投入考研、就业,没时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入了解,甚至没能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这就导致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懂得公共卫生基本理论,但不掌握公共卫生服务操作技术;部分学生懂得公共卫生基本知识,但不熟悉公共卫生督导实践;部分学生懂得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但不了解数据背后真正需要做什么。”一位基层实践基地的带教老师告诉记者。
安徽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东(化名)也注意到疾控部门地位边缘化、功能弱化,进而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对此他建议,学院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公共卫生概论,学校组织编写教材;让学生早早接触科研训练,将实习实践提前。
“学生的实习单位有差别,要在学校开展公共卫生技能课程。让带教老师参加比赛,或去疾控部门参加相关科室培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同时,邀请业内人士在校开展相关课程。”李东说。
弥合公卫临床裂痕,培养复合型人才
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马亚娜多年来从事教学和招生工作。据其介绍,3年前,公卫学院转专业率达7%以上,2019年则降到了5%。
马亚娜认为,这和近年来学院积极调整政策和课程设置有关。“如集结优秀师资,给大一新生开设预防医学导论课程;面向本科生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全方位关怀关心,拉近了师生间距离,也能让本科生更早参与导师的项目,加强对学科的理解。”马亚娜说。
除此之外,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还通过主动参加比赛、积极联系外地单位来校招聘等方式,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据了解,2019年,该学院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大赛的一等奖。同年,49名毕业生中,29人考上研究生,其余的人分别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药监局、院感科等,就业率达到95.92%。
即便改革已“小有成效”,但马亚娜认为,我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培养方式仍有不合理之处。她建议从学制方面进行创新,在公卫领域,推行类似临床医学的“5+3”模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横向拓展学科基础,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教育裂痕,推动医防融合实践,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公共卫生涉及的面太广了,所有跟健康相关的因素都要把握,除了医学背景,还要学习社会、管理、经济、法律、政策等相关知识。要有现场组织能力、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马亚娜说。
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90后一线疾控医师张涛(化名)也建议,公共卫生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更多临床知识储备。“但现实是,2012年以后,预防医学专业出身的学生只能考执业范围为‘公共卫生’的执业医师证,几乎没有处方权,也不能凭硕士学历考临床执业医师证。”张涛告诉记者。
建设良性、可持续的公卫行业环境
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建设、科研的推动并非一蹴而就,在各大高校通过改善教学方法、调整时间安排、增加实践机会等措施,对临床与公共卫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改进的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搭建设一个良性、可持续的公卫行业环境。
近日,教育部就将“公共卫生”作为研究生扩招重点,清华大学携手企业53亿元打造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也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争取人才培养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3月26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卫生疾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统编制总量。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岗位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并鼓励高校增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生物医药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专业。适当扩大公共卫生及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在2020年专插本招生中增设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比增长50%。
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融合;科学核定疾控和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稳步提高人员薪酬水平,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高队伍凝聚力和吸引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下一步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上海优质卫生和教育资源,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全领域、具备多种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精英。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其濛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