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日前的一纸文件,将CBA重启的可能性,至少推后到7月,为联赛恢复已经集中训练多时的俱乐部,也不得不放起了“小长假”。等待,就意味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CBA,也陷入迷茫。
2019-2020赛季的CBA联赛,原定于2月1日重燃战火。但是疫情让联赛重启的日子一拖再拖,4月中旬、5月初、5月中旬……多个计划中的时间节点过后,具体的重启时间一直无法明确。但是,对于CBA这个商业化的职业体育联盟来说,没有比赛就意味着金钱上的损失——常规赛还有16轮,季后赛、总决赛一场没有打,等于这个赛季还有接近一半的比赛没有进行。如果从比赛重要性的维度去衡量,联赛最精彩的较量都还没有展现给球迷。假如用数字去衡量,年赞助金额已经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的CBA联赛,可能还有一半的收入没有装进口袋。
这笔钱对于俱乐部来说,意味着一个赛季几千万元的收入。根据CBA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2018-2019赛季20家CBA俱乐部赛季分红在每家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上赛季,联赛的赞助收入在8亿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如果本赛季的联赛能够顺利完成,俱乐部得到的分红应该会更多。
这是CBA俱乐部最重要的一笔收入。
众所周知,职业体育的盈利方式大致分为转播版权、商业赞助和门票及周边收入等几部分。但是在中国,其中很多方面都严重滞后。以CBA目前的情况为例,俱乐部在转播收入上几乎为零,联盟开放的赞助类别,对于俱乐部来说还是相对较少的,门票、周边产品的收入,相比于一个赛季的运营费用来说,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之所以如此是有历史原因的。创办于1995年的CBA联赛,在本世纪初曾经历过运营困难的时期,当时的篮管中心将招商等权益回收,力图先把蛋糕做大。时任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启动“北极星”计划,让联赛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篮球管办分离后,联赛赞助收入进一步增加。而这种集中招商运行的模式,也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现实的一些状况,还是让CBA俱乐部的投资人,很难依靠运行球队盈利。比如,球员的工资日渐增加,在绝大多数球队没有自己场馆的情况下,租赁场馆、聘请安保等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至于门票和周边产品销售,各家俱乐部差距巨大,但相比于一个赛季的整体运行费用来说,收入还是远远不够。至于俱乐部自有商业开发,也因为联赛整体类别以及各城市市场开发参差不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分红对于每一家CBA俱乐部来说,都是平衡收支里非常重要的一笔进账。
“对于CBA来说,解决收支平衡才是各俱乐部的最大痛点,在疫情导致社会整体经济下行的当下,活下去成了最重要的诉求,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会更多,现实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一位CBA俱乐部总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
但是在当下,联赛暂时不能重启,甚至面临整个剩余赛季被取消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本就不平衡的收支,会进一步向亏损一边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CBA俱乐部的投资人都希望能够及时止损。比如,在国际疫情仍然无法控制的当下,CBA公司能否尽快确定,如果联赛最终重启,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比赛,还是全华班进行。如果是后者,意味着俱乐部可以和外援协商减薪,在本赛季大多数俱乐部配备三外援的情况下,俱乐部可以减少两三千万元人民币的薪金支出。在赛季分红很可能不升反降的情况下,节流显然是俱乐部最大的诉求。
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俱乐部的目标,仍然是更健康的运行,并最终实现盈利。但显然,以目前中国职业体育的现状来看,短期内实现这个目标还不大现实。毕竟可以开源的几个关键点,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问题,都是俱乐部无法掌控的。
“现在到了如何止损自救、共渡难关的时候了。但如何让俱乐部更健康地运行,如何让俱乐部有更多的造血机能,则应该是远景目标。”上述CBA俱乐部总经理说。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