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长征火箭家族成员们:
好久不见,你们都还好吗?
2020年4月24日是我发射东方红一号50周年的日子,也是长征火箭家族的50岁生日。我提笔,给大家写下这封家书,和大家聊聊心里话。
每次看到长征火箭家族的成员们执行发射任务,我都会想起1970年,我在酒泉基地第一次发射的场景。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小伙伴们住在简易招待所里,大房间上下铺,野外厕所,没有热水、没有电视、没啥娱乐活动,但大家和谐团结,情绪乐观,在浩瀚的戈壁滩上,捡来奇草异石做盆景,挖来草药泡水喝。那里星空很明澈,茫茫戈壁,浩渺星空。
心中有光,一切的挫折和困难就只会使人更加顽强、忍耐、坚定,只会使人对这份事业爱得更加执着和深沉。这几天,我看到,长征家族的好几个成员都在总装车间测试、准备出厂。我也看到,火箭院的小伙伴们行色匆匆。
走过50年,大家依然坚定,从未改变。看到这些,我也想和大家讲几个我当年经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 “光亮”的故事。
1965年,我开始规划研制时,接到的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其中,“看得见”就是让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不仅要让中国人看见,还要让全世界人民都看见,要向全世界昭示: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
为了能“看得见”,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大量的计算,最终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也就是在我的末级火箭上,安装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发射时先收拢观测裙,等上天以后再展开,通过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观测的亮度。
那时,一切都是第一次。每走一步,都是第一步,每走一步,都是跨越。最终,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在太空发出的第一点亮光。
也正是这第一点亮光,开启了长征火箭的漫漫征途,让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更远的太空,点亮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光芒。感谢这第一点光亮,雄关漫道,是它,照亮了我们的漫漫“长征”路。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失败的故事。
这是一个我和东风四号导弹的故事。
当时为了争取时间、节约经费,我和东风四号创新采用了“弹、箭结合” 的总体设计方案。我的一级和二级选用的是东风四号,因此我俩的设计工作,在一定内容上是基本同步的。
我记得,在1969年8月底,东风四号导弹奔赴发射基地,在戈壁大漠奋斗了3个多月。那年11月16日,导弹点火升空,但飞行中第一级未能正常关机,第二级点火失败,发射失利。
此时,距离我发射的计划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我的一级和二级是否可靠?如果卫星不能正常送入轨道,怎么办?大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跌倒了,爬起来,再战!
仅两个月后,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导弹再次点火升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我一级和二级的技术也得到了验证。在那之后84天,我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响彻全世界。
虽然那次发射之后,我就消失在了茫茫星空之中,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母亲用“长征”为我们命名的涵义。那是因为,艰难困苦必将铸就辉煌征程,奋进的“长征”从来不是坦途,跌倒后重新爬起,义无反顾,坚定前行,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终点。
感谢每一次失败,艰难辉煌,是它,教会我们在崎岖的“长征”路上如何顽强、毅力、忍耐、坚定。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细节的故事。
那是1969年,当时的技术很朴素,火箭飞行的控制手段没有现在复杂和精细。
当时,我的氧化剂箱加注液位指示器是触点式的,原理很简单,现在的初高中生都知道,就是利用硝酸的导电原理,随着加注液位上升,两个触点都浸入到推进剂中后,就会发出加注到位讯号。
当时就有人提出,触点浸入液体后,电阻很有可能会增加,可能会影响信号强弱。
一个人想到,一群人就做到。为了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大家在场坪的水泥地上,顶着烈日,冒着刺鼻的硝酸黄烟,进行试验,最终证实电阻确实加大了,但电阻增加对信号造成的影响安全可控,不会影响加注的正常进行。
火箭是自己设计出来的、自己制造出来的、自己装配出来的、自己发射上去的。敢想者敢为,尽善者尽美,把每一种细节都想到,把每一个试验都验证到。
现在,咱们家族的成员数量多了,技术更复杂了。而这,更需要我们关注细节,秉承严慎细实的作风,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化“想法”为“流程”,化“可能”为“一定”。
感谢每一个细节,严慎细实,是它,支撑我们迈过千山万壑,奔向“长征”成功的终点。
从1970年,我在太空中绽放中国人的第一点光芒,到现在中国人开启空间站的建设。跨越50年,很多故事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历历在目,我们心底的那份难舍的情感和内心的自觉不曾改变,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如今,看到你们都在茁壮成长,我很欣慰。我嘴上说着,“走过五十年,归来仍少年”,可也不得不“服老”了——
可不是吗,“胖五”的运力都20多吨了;“小七”都全数字化了;“小八”也在出征的路上了;“十一”已经可以在海上发射了……
中国航天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要给咱们“长征”家族争口气,航天强国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愿我们永远是那穿越阴霾的箭。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中国航天,加油!
你们永远的长征一号
2020年4月24日
贾智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