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4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一鸣”不想“惊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朱桁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4月30日   07 版)

    刘一鸣业余时间帮战友理发。潘涛/摄

    4月末,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陆军工程大学尚未开学。研究生院博士学员刘一鸣作为少数提前返校的学生,每天身着军装,步履匆匆穿行在安静的校园里。和往常一样,他的背包里装满厚重的资料书与实验数据,“行军”路线是宿舍、工作室和试验场三点一线。

    读大学以来,刘一鸣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如此度过。这期间他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次荣立三等功等众多研究成果和荣誉,但他总觉得,在科研的道路上自己才刚开始,“还要加倍努力”。

    去年年底,硕士毕业的刘一鸣选择继续读博深造,通过遴选,他成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的学生。在他心中,这位穿着军装投身国防科研、一辈子埋头苦干的导师是“偶像”。

    “军人向往荣誉,但不能只想着荣誉,更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刘一鸣说,“我不想‘一鸣惊人’,只想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当一名好兵,为国防事业多作一点贡献。”

    最初,刘一鸣没想过要一头扎进实验室。这位从小深受《亮剑》《我是特种兵》等军旅题材影视剧影响的90后,向往的是冲锋陷阵、热血沸腾的训练场和战场。高考前,他特意打印了一张“八一”军旗的照片压在枕头下,提醒自己不忘“从军梦”。

    2012年9月,刘一鸣考入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成为一名国防生。他一度向往着毕业后进入基层连队,做一名“英姿飒爽的连长”。

    人生的转折源于导师的一句话。2016年7月,刘一鸣和几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凭借独立设计的钱币纸币自动分拣设备斩获一等奖。按照规定,获得该奖项的他有资格被保送至陆军工程大学读研。得知刘一鸣志不在此,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周作福找到了他。

    “你可以做一名好连长,带好一个连队。可如果你在国防科研上做出成果,被运用到武器装备上,服务的又岂止一个连队?”这是周作福当时的话。刘一鸣第一次意识到,投身科研同样可以从军报国。

    然而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仅有一腔热血还不够。读研后,刘一鸣的研究方向是工程防护,这与他大学时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相径庭。他开始接触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此前从未涉足的领域,一切“从零开始”。

    刘一鸣至今记得研一时的一次模拟实验,由于涉及弹道学与编程的相关知识,他反复操作几十次都失败了。那是刘一鸣第一次感到挫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

    但“军人从不说放弃”。他学着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态,多方搜集资料,埋头苦学。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边研究弹道学与编程算法,边不断改进试验步骤。几百次操作后,终于如愿取得满意的结果。

    刘一鸣参与的课题研究是网模块的设计,这在国内尚属“探索性的研究”。由于缺乏前人的研究成果,一切都要“摸索着进行”。找不到相关资料,刘一鸣就搜寻与此相近的领域,再配以大量试验触类旁通。他习惯了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半夜,每个假期,他只在家待一到两周时间就要返校,即使春节也不例外,“因为在家待久了出不了活儿”。

    在导师王德荣看来,刘一鸣身上有一股“冲劲儿”,这也许源于他的“战场梦”。第一次野外侵彻爆炸实验时,刘一鸣和同学们将拦截网上的小弹丸引爆,验证它能否穿透20毫米壁厚的钢管靶体。当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看到圆柱形钢管被打穿,刘一鸣的眼里有掩不住的兴奋。

    “以前的防护是让敌人看不见、找不到,我们的防护是要让敌人看到了也打不坏。”刘一鸣谈起专业满是骄傲,“尽管实验室不是战场,但我们的目标是为战场服务,要无限贴近实战。”

    事实上,早在本科期间,刘一鸣参与的研究成果就曾服务于实践。2013年,他主动报名加入学校课题组,攻关组合式多功能地质勘察预报钻机的课题。为了了解实际所需,他们将实验搬到工厂里进行,白天与混凝土泥浆打交道,晚上分析数据。后来,这项技术被运用到江西昌宁石马隧道的建设中,通过安装在钻机上的传感器配合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不良地质进行探测预报,有效减少了探测步骤与时间。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工科男”,刘一鸣信奉“实用主义”。“科研要脚踏实地,要让成果能够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国防科研更是如此。”

    飞机隐蔽库的结构设计和防护一直是个难题。刘一鸣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飞机隐蔽库对地理地形要求较高,且洞口、滑行道难以隐蔽,在实战中很容易被敌方探测到。回到学校后,他多方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再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参与设计出了一种与此相关的防护系统。

    高考前,刘一鸣曾参加空军招飞,因近视而落选了,这让他一度耿耿于怀。如今,由他参与设计的防护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不久的将来就会投入使用。

    回顾一路追逐“从军梦”的过程,刘一鸣感慨万千。“没想过一鸣惊人,也不想碌碌无为。年轻人的生活最怕被平淡冲淡,无论是去基层连队还是做科研,我都想为部队作点贡献,做出点成果。”

    师弟姜逢宇与刘一鸣相识7年,他们曾同为山东大学国防生,后来又相继来到陆军工程大学。在姜逢宇的记忆中,这些年刘一鸣似乎除了那张娃娃脸“长得稍微成熟了一些”,其他的并没有改变。

    “他从来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姜逢宇说,大学期间,刘一鸣为了锻炼体能,为将来到基层连队做准备,每天都会长跑。假期被分配到连队体验生活时,队干部都称赞刘一鸣的身体素质不亚于连队的训练尖子。

    如今,刘一鸣依旧保持着长跑的习惯。尽管日渐繁重的学习生活让他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但只要周末有空,刘一鸣就会报名参加各种马拉松。“军人应有的身体素质不能丢,将来如果有需要,让我去连队,我一样要冲得上去。”

    刘一鸣记得,钱七虎院士曾教育学生,个人的命运要与国家紧密相连,军人更是如此。“选择去基层还是做科研,就像激情与理智的碰撞,归根结底还要看国家和部队的需要。”他笑着说,“哪里需要去哪里,我时刻准备着。”

    今年疫情期间,看到军队驰援武汉的消息,刘一鸣在大年初四向学校打报告,申请如有需要,他愿意去一线支援定点医院改建工程。得知自家亲戚的农场有不少萝卜,和家人商量后,他又联系学校询问捐助方式,表示希望向武汉捐赠新鲜蔬菜。

    不久前,学校向在校学员招募志愿者,提前返校帮助筹备开学工作,刘一鸣想也没想就报了名。“到了有困难的特殊时刻,作为军人不能退缩,我必须做点什么。”

    “他总是这样,有需要一定会冲上去。”姜逢宇对此毫不意外,“容易出成绩的‘好活儿’基本没他,遇上又苦又累的差事,肯定能看见他。”

    刘一鸣说,他最喜欢金一南的一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

    走出实验室,脱下军装,刘一鸣是喜欢挑战的普通“大男孩儿”。和当下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喜欢做菜、“研发”新食谱。他追求“新鲜劲儿”,学过街舞,也练过一阵子画画,遇上各种App的体验式活动,总要参加。

    几天前,刘一鸣看到网上组织“线上”马拉松活动,再次报名参加。活动当天,他独自围着空旷无人的操场从下午跑到天黑。当夜幕降临,看着实验楼的灯光再次亮起,他忽然感到幸福而满足。

    “生活就像跑步,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往前走。”这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在心里许愿,“要发光发热,要做点实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朱桁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4月30日 07 版

极速射手
美军“动态部署”的“障眼法”
“一鸣”不想“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