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经历过灯火晚会的人,我相信,都一定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记忆。
“五四”灯火晚会是一项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班主任不止一次地重复这个活动的另外一个名字——我们的节日。每年5月初,同学们都会因这个节日的到来而陷入一种暗暗激动期待且忙碌的生活中。
“咳咳——”4月中旬的一天,班长在班会上面向全班同学清了一下嗓子,准备用她独有的慢条斯理却饱含激情的方式,向我们说明她有关灯火晚会表演的“伟大设想”——物理实验演示。这个实验演示又分为三个小实验——牛顿摆、刚体转动和波动原理,我们的任务是组成实验中的部件做“人体演示”,配合音乐节奏模拟运动过程。
这个节目彰显了我们班的特色——物理班,又简单省时高效,还能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又新奇得让人有点暗暗担心——无论是从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来看,大多数班级都选择了跳舞或者唱歌的形式,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想法有点冒险。
班长的演讲结束了,掌声响起,而我的注意力突然被那张密密麻麻的纸条吸引了——那张纸条似曾相识。开会前一周,她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献给了这张小纸条,在上面写写画画。或许这张纸条已经更换了很多次了?我无从得知。
晚会那天,天色有点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雨。于是我在活动开始之前跑着去学校附近的便利店买了一把漂亮的小花伞,又匆匆赶回操场,和同学三五成群地坐在草坪上欣赏其他班级表演。整体进程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天空忽然风起云涌,一道不太明显的闪电划过阴沉的天空,然后雨滴开始掉落,老师和学生会干部们的神情也渐渐凝重。
雨逐渐成倾盆之势,演出很可能要被迫暂停了,有些人开始退散。正当我低落地向操场门口走去时,不知怎地,忽然比我们大一届的学生会团支部书记出现在了主席台上。我并不了解他,只在学生会竞选时听了他的演讲。他一个人站在台上,手拿着麦克风,爆发出惊人的音量:“想不想继续看表演!”
“想!”所有人都大喊道。“那就继续!”最后一个字明显破音了。我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他,平时表面上中规中矩的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
于是,我们继续,手里的荧光棒在夜幕渐渐降临的大地上闪烁。雨越下越大了,带伞的同学纷纷撑起自己的伞,和其他同学的伞“无缝衔接”,为没有带伞的同学遮雨,在操场和天空之间形成一片花花绿绿的屏障。虽然时有冷风吹拂,但是这同学之间的体温和现场激动火热的气氛足以抵御,我脸上的笑容也没有停过。为了不让撑伞的人太累,大家轮换着撑伞。伞不时在人群中移动位置,很快,我就发现撑在我头顶上那把伞不再是自己的小花伞了,而是一把大黑伞。奇迹般的是,那朵疯狂的雨云似乎也被我们的热情吓了一跳,渐渐从操场上方的天空败下阵来,灰溜溜地逃向远方。
后来,我在学姐站在教学楼拍摄的视频中,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当时的场景。由于下雨,金台饭店、附近的小学、胡同都披上了一层又一层黛色的面纱,唯独四中的操场上闪烁着、喧闹着,年轻的我们在这里尽情挥洒、享受着青春,企图把整个平安里、整个北京城甚至整个世界都点亮,让一切都沾染上生命迸发出的活力。
每一个年龄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一段青春都有自己的故事。由于缘分,我和我的同学们齐聚于四中,齐聚于操场,我们的故事,汇集成了所有“五四”灯火晚会、所有“五四”共同的主题——青春。
本文作者如实地记录了在学校参加的一次“五四”灯火晚会。语言平实流畅,不乏有表现力的细节,还原了晚会的现场。尤其是对少年们无惧风雨、相互撑伞、继续狂欢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激扬的青春。相信那被点亮的操场及当时的欢笑与呼喊,会长久地保存在记忆里吧,那该是青春应有的模样。
(点评人:刘葵,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北京四中高二9班 董心诣(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