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5日,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成功首飞,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标志着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4天时间,新火箭、新飞船、新货物返回舱,新事物不断走入人们视野,其中发生的“异常”插曲,也再次引发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讨论。
今天,我们推出这个专题,记录此次任务的点滴和思考。
----------------
从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王者归来”,到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惊艳首秀”,短短100余天,两次足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成功背后,一群负重前行的航天人,坚守着他们的使命。
“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每一次面对困难和挑战,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渡过难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第一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在任务成功后说。
10年研制的艰辛,至暗时刻的压力,一波三折的沮丧,连续奋战的疲惫,以及成功刹那带着笑的泪水……每一名航天人的身后都有一串故事,记录着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努力。
帅小伙儿吴俊峰,是长征五号B火箭管路系统设计师。长五B火箭管路规模是现役其他火箭的两倍多,吴俊峰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前人经验的复杂工程。他暗下决心,蓄须明志:不完成管路装配,不剃须。
很长一段时间内,吴俊峰白天在现场协调,晚上回办公室继续工作,每天下班时,都已是夜深人静。几个月下来,帅小伙儿变成了“美髯公”,“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火箭发射平台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从事长征五号研制已经10年有余。由于火箭发射平台安装周期很长,海南文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在发射场,最大的考验,不是工作辛苦,而是对家人的挂念。吴梦强说,他只好把愧疚、思念,写成歌词,唱给家人听:“亲爱的孩子、妈妈,你们,好吗?听说北京降温了,空气好吗?我现在海南,挺好哒,白天上班,晚上在复查。型号攻关,有10年了,这次我们,要首飞啦!来到基地,有1个月了,按部就班都干着呢,如果哪天我没打电话,那是因为我加班啦……”
从“王者归来”到“惊艳首秀”,“胖五”家族130天双胜利的背后,上演着无数这般“聚与离”的剧情,那是属于中国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张舒是火箭控制系统最年轻的副主任设计师,今年大年初六,他进驻了发射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次出差变得“非同寻常”。他对家人说,请放心,此行必定照顾好自己。
“逆行”在他看来,更像一场“修行”。
由于疫情防控,发射场里一个原本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食堂,空空荡荡,所有队员都在各自房间内用餐。不过那一天,食堂的电子横幅上,一行红字格外醒目,“祝张舒生日快乐!”
张舒拍了下来,留念。
李明华说,长征五号B火箭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跨领域、跨系统,工作链条长,参与人员多,技术攻关与工程研制交叉并行,在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同时,更需要研制队伍协同配合,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为完成发射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纪念日。
50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将重约173千克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这是“中国制造”与太空的“初次相见”,从那时起,“长征”——这个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有了第二层含义——中国火箭的代名词“长征”。
五十载弹指一挥间,中国人进入太空的能力已实现多次跨越,长征五号B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可以将接近于3个“天宫一号”重量的空间站舱段送入太空。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B,从173千克到22吨,中国航天的舞台更大、底气更足,未来更可期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王小军说:“长征五号B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航天拥有了更大的表现舞台。”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以及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有着“梦想之箭”的美誉,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按照规划,2020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执行三次发射任务。在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之后,下半年,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在年底前,长征五号火箭还将迎来第五次发射,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上月球,实现对月球表面的采样返回。
十里银滩,巨箭耸立;驯火牧天,撼山动地。伴随长征五号B火箭金色火焰升腾而起的,还有对中国空间站、对更远太空的无比期待。
此刻,梦想不再遥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