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带着许多农村年轻人的期待来到北京,她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渴望农村的年轻人能乘上时代的快车。
关注青年发展,成为最响亮的青年之声。近日,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启动2020年“青声@全国两会”网络建言征集活动,发青年之声、献青年之智、聚青春之力,让青年的所思所想传进国家议政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助力。
截至5月18日,累计5.3万青少年参与活动,提交有效建议1.4万份。数据显示,最集中的建议均围绕青年发展,关注青年成长。如何促进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疫情对就业有何影响、青少年体质如何提高、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大家期待能在两会中找寻到答案和方向。
关注乡村振兴中的青年人才诉求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注意到,近年来人们对返乡年轻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大学生返乡创业,总被别人指指点点,觉得这人肯定有点傻,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声音了。”
尽管如此,但调查反映,乡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依旧是青年人才缺失。许多现实问题,挡住了年轻人返乡发展的道路。最直观的是,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年轻人不愿回去。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乡村是熟人社会,青年人才即使进入其中,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很难有实质性的发言权。许多通过“三扶一支”、“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下乡的青年认为自己的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扎根农村。
王萌萌曾到处走访调研,找专家求证,想带动村民搞现代农业,但一个老乡不客气地说,“你一个女大学生,来种什么田?你镀完金走了,项目也没了,我们一辈子攒的钱都打水漂了!”
直到她在村里“扎”了3年又3年,乡亲们才相信,这丫头真能带着大家干出点事来。几年来,王萌萌带领村民发展草莓、西瓜、龙虾等项目,西孔村的特色农业从0发展到4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13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鲁曼通过在农村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邀请了不少年轻人成为“农村合伙人”,通过深入与年轻人交流,她清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生长的土壤。有的年轻人跟她吐露心声,宁可在外地要饭,也不能回老家丢人。鲁曼正在探索年轻人在农村创新创业的模式,理想的状态是,乡村能有自己的产业,年轻人回到家乡也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找到奋斗的方向。
后疫情时代 年轻人就业何去何从
有不少网友反映,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事实上,从“六稳”到“六保”,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一揽子政策中,就业位列之首。一些年轻人建议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应届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认为,如果把中小微企业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就业就不会出大问题。他建议,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疫情使得不少年轻人在大城市获得就业机会更加困难,“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留在家乡寻找机会,要给这些年轻人创造创业就业的环境。”
他建议,以电商为平台,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扶贫机制,让一些年轻人从中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2月以来,全国上百位市长、县长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本地产品销售。可由政府主导推动,联合电商平台,对年轻人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新农商人才,让他们成为农产品代言人,发展当地产业,以解决年轻人就业的问题。
调查也能看出,许多年轻人希望能获得有针对性的线上指导课程,包括线上求职技巧以及技能培训等,提高线上求职成功率。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实际能力不匹配,能力不足、不愿吃苦,却总想着能轻轻松松拿高薪。扭转这种就业思想的误区,就需要大学把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育长期任务,同时加强就业实习实训、岗位见习等工作,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