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化危为机,创新引领中关村新动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5月25日   08 版)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开工仪式

    旷视明骥智能测温系统落地使用

    医生正在使用推想科技的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

    东华医为工作人员现场指导信息系统操作

    “中关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的旗帜便立于此处。201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型企业约75家,独角兽企业共有82家,占全国近一半。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是高精尖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这里连续五年经济总量保持10%以上的增速。疫情来袭,它以创新为“武器”,涌现出大批抗疫技术成果,化危为机,贡献科技战“疫”的中关村力量,政策加码,下好企业复工复产先手棋,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继续蓬勃生长。

------------------------ 

    一张“英雄帖”,打响科技战“疫”

    疫情来势汹汹,一场有关“精度”与“温度”的战“疫”由此打响。

    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疫情之初搭乘地铁,乘客进站需经安检员用红外测温仪逐一手动测温。2月中旬,变化悄然发生,乘客无需停下脚步,一台红外相机通过AI技术便可自动识别人脸、人体信息,快速筛查体温异常者,让进站流程恢复如常。

    位于中关村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是这台机器的研发者,基于落地场景需求,旷视提出“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旷视研发人员表示,此系统的智能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每秒15人,测温精度偏差小于±0.3度,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人流量较大的通道在 AI 系统的辅助下,仅需1名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现场,大大降低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不仅是地铁,在车站、医院、商超,在人流密集之地,在返程高峰之际,这台设备实现了“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和“高温智能预警”,成为城市防疫的一道基础屏障。

    特殊时期,从研发到落地,每个环节都在提速。旷视科技算法工程师周舒畅说,春节前,他和公司IC小组的其他成员关注到疫情的事态变化,他们发现,在测温这一关键环节,市场上已有的设备以纯红外测温为主,使用者在使用时还要在可见光上进行确认,无法即时追踪动态人群,而在人群密集地,通行效率低更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家期间,工程师们便拿两个手机开始初步实验。大年初二,公司启动研发。与此同时,中关村管委会发布“英雄帖”,号召科技企业携手抗疫,旷视科技积极请战,紧急成立抗击疫情项目组,投入到人工智能测温体系的研发中。从设计到现场应用,仅用了13天。

    这个过程并非完全顺利。周舒畅说,武汉是一个红外测温的产业聚集地,武汉封城后,很多相关的、小众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无法获取。通过中关村、海淀区和工信部等多方协调,才获得急需资源,保障了全流程的材料供应链。

    之后,根据国内外防疫形势的变化,旷视科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具备不同形态和功能的AI测温系统版本,并依据落地场景的实际需求,推出了能够灵活切换测温模式与日常模式的多种测温产品组合。

    而在防疫需求下,各类红外智能测温产品“百花齐放”,企业的技术路线、应用元器件等均有所差异。技术及应用呈分散状态,导致产品差异较大,使该项技术无法实现深入研究与突破。因此,制定统一适用的标准尤为重要。

    “中关村标准”应运而生,成为中关村首个智能测温标准。中关村管委会组织中关村标准化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开展制定工作,旷视科技担任工作组组长,第一时间提交了立项建议书。4月10日,该标准草案通过了专家审议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次日起实施,这为后续非接触式的智能体温筛查系统的检测、认证、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

    AI“智医”,智能“克冠”

    AI的价值在疫情期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1月31日,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发布新冠肺炎“CT+AI”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该产品与多家抗疫一线医院联合研发。

    推想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宽说,大型医院对AI的需求集中表现在: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患者的数据,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交叉感染。AI产品能快速找到潜在的新冠肺炎患者,缩短报告解读周期。

    “我们也将AI提供到了基层医院,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支持。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基层医院更好地完成新冠肺炎的检查,大数据通过自我学习,能够越来越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陈宽表示。

    推想科技的AI“智医”,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关村企业科技战“疫”的缩影。今年1-2月,中关村示范区信息技术领域、互联网消费和疫情防控相关的生物健康领域逆势增长,协同办公、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业务量大幅提升,涌现出“飞书”“小鱼易连”等200多家协同办公技术产品,测温消毒、巡检、无人配送、医疗防护机器人等广泛应用。

    中关村管委会的“三批清单”展现了科技战“疫”的中关村力量。2月3日,中关村管委会发布首批抗击疫情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包含86家企业的138项技术产品,涵盖病毒检测、疫苗研发、临床治疗、医疗防护、智能诊断、疫情分析与发布等多个领域,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又有一大批企业积极踊跃申报。2月18日,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第二批清单,包含86家企业的137项技术产品,涉及体温监测及筛查、消毒杀菌及净化、医疗器械、AI辅助诊疗、疫情监测分析与发布、大数据信息化研发服务、在线问诊、信息资源服务、自动化服务设备、防护物资、危废处置及环境监测、病毒检测服务12个领域,多家公司产品位列其中。3月20日,中关村管委会发布第三批抗击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聚焦体温监测及筛查、消毒杀菌及净化、防疫机器人、危废处置与环境监测及协同办公5个领域,包含79家企业96项技术产品。

    这三批清单中的技术产品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了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中关村管委会开展了疫情防控领域高价值专利项目线上路演活动,推动十余项高价值专利加速转化;举办21期抗疫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火花”活动,向国内外筛选推介抗疫成果转化项目93个,参与活动人数超过3500人次。

    促复工,多项政策齐助力

    科技战“疫”的同时,中关村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有序推进。

    2月18日,位于昌平园的小米智慧园区项目正式复工。施工现场塔吊林立、钢筋切割机轰鸣不断,戴着口罩的工人师傅们正在紧张忙碌。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有序复工。项目部在工地设置了健康筛查区、集中隔离区、应急隔离区、正常生活区,并采取点对点包车方式运送四川、河北等地劳务人员进场。务工人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健康筛查和隔离观察,期满后入场施工作业。

    4月17日,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正式开工,该项目是中关村与大兴区合作的里程碑。到4月中旬,中关村医疗器械园70家企业已累计开复工65家,复工率超过92%。

    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复工复产正在按下“快进键”。截至2020年5月15日,中关村示范区重点监测企业约3.7万家,到岗复工率近97%,195家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已有191家复工,占比为97.9%。

    特殊时期实现这些复工数字的背后,有着中关村管委会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作为支撑。

    中关村管委会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还存在人员招工困难、供应链断裂、正常业务经营受阻,企业资金压力陡增等问题。

    为帮助企业复产复工,中关村2月初发布的科技战“疫”十条措施中提到,支持中关村社会组织、各分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企业跟踪服务。设立疫情期间中关村企业联系服务线上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在疫情防控中所采取的措施,引导企业做好疫情应对。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提供必要的防控物资协调、供应链恢复、法律事务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办公运营与生产困难。

    对于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问题,中关村也一直在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中关村今年已拨付超过4.8亿元的支持资金。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经费补贴、科技信贷和融资租赁支持资金项目等政策已经开始申报,积极引导孵化器响应政府号召减免房租。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1.65亿元,与小微企业共克时艰。

    为了让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经费补贴政策顺利落地,中关村几乎每周都安排线上政策宣讲及申报培训,为其答疑解惑。申报完全在实现线上进行,企业无需提供线下材料,进一步优化流程,同时将今年的申报时间提前到一季度。

    金融政策也在不断加码。3月19日,中关村管委会联合8家金融机构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关村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中关村企业抗疫发展贷。

    赛诺威盛科技相关负责人说,“费率又低,放款又快,真是及时雨。”赛诺威盛是一家X射线医疗影像设备研发商,疫情暴发后,产品需求上涨,但之前的销售回款、融资贷款到账时间却受到影响,资金周转紧张。

    了解到其资金需求后,中关村银行第一时间联系到赛诺威盛,为其匹配“抗疫发展贷专项绿色通道”,专人审批、2天放款、3.05%利率。目前,7家银行共计发放中关村抗疫发展贷200多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30亿元。

    4月23日,中关村管委会还联合首批30家创投机构宣布发起“中关村创投战疫投资行动”,提供总规模约300亿元的投资额度,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加快投资,重点投向初创期、成长期的优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保就业,筑人才创新高地

    一边是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面临“求职难”。就业连着产业和民生,“六保”之中,首先保就业。中关村为企业搭建线上招聘平台,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

    3月20日以来,“抗疫情助就业”公益网络招聘会接连上线,企业组团参会招揽英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招聘“主力军”。根据中关村特色产业领域,招聘会开设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科技服务及其他5个专场。

    首场人工智能专场活动吸引了北汽集团、启明星辰等144家单位,提供职位近700个,岗位超过2000个。多所高校就业部门表示将全力配合。中科天玑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次线上走进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机会很不容易,通过专场形式更加便捷地找到了合适人选,及时为企业补充了新鲜血液。

    此外,“中关村企业专场网络招聘会”也由社会组织同时开展,目前已有900多家单位参与,发布招聘岗位1.5万多个,已经接收简历1.4万多份。

    中关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领头羊,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智慧的大脑。

    在今年5月15日首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启动会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回忆,创业9年,搬家五六次,从3人成长到3000人团队,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甚至没有离开五道口。“因为这里有技术人才,我们需要人才、资金、应用场景。如果把创业公司比作种子,这里是最好的土壤。”

    周舒畅还记得,2014年夏天自己第一次来到旷视科技的情景,那时的旷视在中关村银谷大厦,周末楼里不开空调。但这个团队不怕热,他们开着窗户吹着风,兴高采烈地讨论技术问题。

    年轻、纯粹、有执行力的周舒畅被这个2011年成立的团队吸引了。唐文斌说,“人在哪里,创新就会发生在哪里。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科创高地,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才。”

    从学校毕业后的十余年,周舒畅也一直没离开过中关村,“反正就是在地图上的这几个小括号里打转,但是转着转着,我感觉世界越来越开阔了。”

    化危为机,创新孕育新增长

    发展面临的压力越大,越要善于寻找和捕捉机遇。虽然经济运行经受较大冲击,但也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新技术、新服务、新动能疫情之中顺势而起。

    东华软件董事长薛向东认为,“此次疫情对IT产业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机遇”。

    除夕夜,东华软件接到承建火神山医院信息化系统的通知,9天时间,300名工程人员日夜奋战,完成2至3个月的工作量,火神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如期交付使用。为了减少学生聚集感染,东华软件推出云在线课堂平台,实现在线视频远程教学。

    远程诊疗、数字疾控、远程教育、智慧社区……东华软件一系列科技战“疫”产品接连上线。

    “数字化浪潮已经锐不可挡、势不可挡,将深刻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抗击疫情的战斗实践中,我们更加切身体会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东华软件董事长薛向东说。

    面对疫情大考,中关村各创新创业主体仍在持续扩大创新投入,在创新中加快转型升级。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总收入12466.2亿元,同比下降3.4%,但中关村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578.6亿元,同比增长13.8%;技术收入2377.6亿元,同比增长9.5%;专利申请13919件,同比增长19.2%。

    创新,始终是中关村的关键词,持续的创新也让这片土地得以在危机中抓住新机遇,孕育新的增长极。下一步,中关村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要素流动等有机衔接,打造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5月25日 08 版

化危为机,创新引领中关村新动能
数说中关村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