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长三角一体化提速的一年。4月初,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为蓝本,长三角一体化《江苏实施方案》“60条”正式发布。无论是国家纲要还是江苏方案,交通和区位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人和物流动与聚集的基础,也是一体化的保障。
对于毗邻上海,引领苏锡常经济圈发展的苏州而言,打造区域性乃至国家级的高铁枢纽,不仅可以带动“市域一体化”发展,还可以继续缩短与苏州与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时空距离,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苏州集聚,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浪潮当中。
在对已有的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综合配套进行比对后,有一个区域脱颖而出。从2019年3月起,苏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全力推动高铁北站建设成为国家级高铁枢纽,以期疏解虹桥枢纽的部分功能。让众多人期待的是,除了高铁苏州北站,站区所在的苏州高铁新城的发展更值得关注。
“站城一体”国家级枢纽将至 关键一步已迈出
5月16日,“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全新的“枢纽级”苏州北站,即将实质启动建设。这一天,让这里朝着国家级高铁枢纽迈出了关键一步。
高铁苏州北站作为离上海虹桥枢纽时空距离最短的城区站之一,近年来客流量激增,此前设计流量仅有5000人次,而现在高峰时每天可达7万人次。为此全新的苏州北站规划有了质的跃升,站房面积从现有8000平方米不到扩大到25万平方米,站台规模从2台6线扩张到12台30线。不仅如此,苏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规模将达到约100万平方米,其中交通功能与站城一体开发各占一半。
之所以规模较之前扩大如此多倍,因为这里于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格局中的枢纽担当正进一步凸显。
按照规划,高铁苏州北站不仅是京沪高铁和今年即将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的交汇点,今后,如苏湖、苏锡常城际也计划在这里“双十字”相交,苏州市还将力争在这里设置高铁动车所,新增四条干线的始发终到功能。
不难发现,“双十字”干线几乎把长三角地区的所有主要城市都重新连接了一遍,意味着从苏州高铁新城出发,贯穿南北到长三角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城市,不但通勤时间均在1小时内,而且班次会密集得如同城市轨交。
联结东西方向沪宁线,南北方向的通苏嘉甬通道,经济重心与交通重心很大程度将在此处重合,因而高铁苏州北站的目标就不仅只是交通枢纽,更旨在将周边片区有机联系起来,把高客流量转变为切实的生产力,带来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嬗变。
此次枢纽建设指挥部成立的背后,便是一套趋向“站城一体”的计划。上级在对苏州高铁新城进行规划时,眼光没有局限在区划内的近30平方公里,而是主动打好“融合牌”,将紧邻的相城区太平街道、渭塘镇整合考虑进来,中远期规划占地110平方公里的阳澄国际生态新区(高铁新城)片区。
如果说国铁干线、城际铁路交汇的“大枢纽”,见证还有待时日,那么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多网融合的“小枢纽”,在这里几已成型。新城南部紧邻苏州城区的“外循环”中环北线高架,中部是苏州轨交2号线终点站骑河站所在地,外围还有常台高速、G524串联南北。而规划中,高铁新城辖内未来将有5条轨交线路密集穿插,其中7号线已于去年年底开工建设。
“产城融合”底色已染 用研发“点题”枢纽
“我们将在苏州高铁新城构建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长三角新兴产业创新示范新高地。”北京中关村信息谷总经理石七林口中的“类中关村”,便是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约3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苏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该项目于5月14日正式签约,作为联合京沪苏三地资源的多区域协同创新项目,却丝毫不拖泥带水,年内即可装修完毕,先期入驻一批车联网和科技服务企业。
这份效率与自信来自于苏州高铁新城对“枢纽”的深刻理解。
“我们目标打造长三角范围内,与上海通勤时间最短、综合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要素流动最便捷的枢纽新城。”苏州高铁新城相关负责人说。
早从2018年初开始,苏州高铁新城就十分注重“长三角名片”的打造: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所……此外还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上交所苏南基地、同济区块链研究院等长三角合作载体。
产业发展是构成想象空间的基石。“区域一体化”下的“产城融合”即是这座高铁新城对“枢纽”二字最契合自身特质的诠释。
作为全国前三大工业城市苏州的北部枢纽,高铁新城物尽其用却也扬长避短,将枢纽资源集中利用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版图开拓上,意图构建从长三角各大高校院所衔接到苏州工厂车间的配套服务链、从研发实验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
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相城合作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江苏集萃微纳自动化系统与装备技术研究所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已相继启动20多个研发项目,完成11个系列、25款产品研制或定型,为52家企业、高校提供研发服务。“苏州高铁新城已经成为省产研院在江苏和各个地区园区合作的典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惊叹于苏州高铁新城“将研发作为产业打造”的决心,目前已联合国内外顶尖研发主体,在此设立了近10家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苏州高铁新城南部建成区,已耸立起近20栋高层产业楼宇,吸引注册企业接近1000家,其中研发型企业300多家,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与中科院、985高校等联建的大院大所超20家,各类孵化、加速器近20家。这些企业与载体不仅使苏州高铁新城在2019年带来33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产值,更在“最困难”的2020年一季度,完成了难能可贵的20.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
创新创业“新天堂” 有密度更有高度
如今,苏州高铁新城,5月中旬,为苏州相城“再下一城”,摘得“江苏省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的称号。此前,苏州高铁新城先后为苏州相城相继拿下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首批江苏省车联网先导区等含金量颇高的省级荣誉。
大树底下好乘凉。集聚发展有助于迅速形成趋于完善的产业链,最直观体现在产业人才引进效率的大幅提高。截至目前,新城的高层次人才总量已近2300人,即使是疫情影响中的今年1到4月份,仍旧逆势新增了420人,年内更是计划实现同比翻番,力争4000人左右。
目前处于业内头部的智能驾驶创业企业初速度,不仅获评全苏州一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还于疫情期间顺利拿到与丰田战略合作的机会。“这里产业聚集效应初现,人才优势日益凸显,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从北京五道口走出来的初速度CEO曹旭东,十分看好苏州高铁新城,已将公司总部与超半数的研发人员迁至这里。
创新创业者的汇集,带动的不仅是所在行业的集聚密度,更有摩登都市的高度。建筑高度234米的超高层酒店、24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落在了高铁新城,这些投资额巨大的“超级”商业配套,是一座城市对自己成熟的枢纽区块抱有的绝对信心。
如今,新城南部的楼宇经济聚集区已基本建成,中部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的开发也无缝衔接——占地10平方公里的该片区域,于今年全面拉开建设大幕。尽管受到疫情耽搁,但这个特别的社区还是在一季度相继启动建设了2.7万平方米的高铁新城第二幼儿园、3.3万平方米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业务总部及学术交流中心、30万平方米的苏州阳澄湖景区配套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此外今年10月份,34万平方米体量的研发社区启动区将先期投用。
逆风起势的举动也昭示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以人为本、国际顶级”的“理想”用10年左右“照进”现实并不是“天方夜谭”。目前,该研发社区已储备了5家研究所、20家高端研发公司,培育孵化了100家高技术公司,形成了“企业等园区”的生动发展局面,今后将剑指“集聚10万名高层次研发人才”的远景目标。
年轻的苏州高铁新城,资源禀赋不如众多动辄二三十年高速发展的邻近区块,但这里善于打好“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创新创业”等关键牌,让各生产要素在这里实现自由充分的流通。有理由相信,随着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这里将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苏州,带来一座有足够想象空间的国家级高铁枢纽。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苏州高铁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