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两会中,青年话题备受瞩目,不少代表、委员就青年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青年人生出彩。本报特集纳部分在共青团战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全国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的委员的提案和建议,以及相关的报道,希望他们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这些具体而务实的建议,能帮助青年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
去年11月10日下午, 35岁的石匆站在了聚光灯下。
在当天落幕的2019重庆英才大会上,他作为首批“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代表,上台领取了证书。
“我感觉非常幸运。”他攻读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多以前,他接到重庆大学极富诚意的橄榄枝:入选学校“百人计划”,提供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授予博导资格,以及更多的科研配套支持。
目前,得到重庆市、学校和学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后,他初步建立了科研团队,正全力主攻国际前沿的高速类脑脉冲神经网络芯片设计。
“我最初简直不敢相信。”他回忆说,尽管自己的研究领域非常热门,但在猎头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还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咖”,年轻的“潜力股”学者并没有想象中的抢手。
“不急功近利,看重学术潜力而非名气,配置大量资源,给予青年科研人才巨大支持,很有远见。”石匆说,“这是对青年学者巨大的鞭策和信任,我感觉不做出成果来,自己都说不过去。”
在重庆,有一大批青年学者有着和石匆类似的感悟,这个在旅游市场上被热捧的“网红城市”正在成为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就业创业热土。
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正式推出。“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是其亮点之一,每年遴选100人左右,入选者将获得10万元人才奖励金,不同的研究领域将获得20万元或40万元研究支持经费。
更重要的是,重庆认为“青年人才大多刚刚崭露头角,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对青年人才“多看一眼、厚爱一分”,重点从研发方向、创新能力、成果业绩、工作设想等方面综合研判,既要看他们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成果,更要看他们想做什么,思路和设想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发展需求,是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作用,帮青年人才把方向、明思路,帮助他们更好成长成才。
重庆的举措是中国越来越重视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获得了在最好年华脱颖而出的机会。
学者的青年时代往往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最能做出突出成绩。如何帮助更多的青年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能让青年“千里马”在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上纵情驰骋?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孔涛聚焦这一话题,提交了《关于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孔涛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青年人才作为党的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也是富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中坚力量。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
孔涛分析说,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青年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指导,也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设计;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缺少对青年人才的后续和衔接培养机制。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为重点,统筹推进青年双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社会公益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青年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各类青年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基于这些思考和发现,孔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揽子建议。
首先,出台青年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建议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出台关于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文件,指导和支持开展青年人才工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论资排辈的现象,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青年人才成长,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机制。
政治人才是青年人才的培养重点。目前,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从高校逐步向企业、农村、两新组织延伸,着力培养“政治忠诚、家国情怀、理论扎实、能力突出、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优秀青年政治人才。
他建议,将“青马工程”学员纳入新时代年轻干部队伍的选育管用视野,在推优入党、选调生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将该项目融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整体框架,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为项目深入实施提供支持保障;将国企班优秀学员列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
最后,完善青年人才建设保障机制。
建议加大对青年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由各级财政部门设立青年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青年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政策落实。针对不同类别青年人才分类施策,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各类研究资助计划中设立青年专项,在各类人才项目申报中提高青年人才比例,促进各类青年人才更好发展。
孔涛代表的建议中的部分条款,此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青年人才的普遍欢迎。
比如前述“重庆英才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便明确,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青年拔尖人才到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职,优先推荐作为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青联委员人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青年拔尖人才主持、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新建、扩建科研平台,强化科研设施设备配备,鼓励争创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人才所在单位配套一定比例的奖励金和研究支持经费,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服务等工作。
这些看上去冰冷拗口的文件条款,一旦变为现实,往往能让青年人才备感温暖。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李婷对此便深有感触,2012年,这名80后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6年后又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与科研相关的请示都会批准,让我们能时刻洞悉行业的最新进展。”她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重庆市给了公司一栋研发大楼,是现有面积的3倍,未来5年中,3年免收租金,另外的两年租金减半。
去年年底,李婷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人选。各方努力下,两个多月后,传来了好消息:她带领的高性能数据转换器IC创新技术团队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刚开始参加评选时,我以为只能去‘打打酱油’,最后的结果让我喜出望外。”
“我参加工作近14年,亲身感受到全国上下对青年人才的关爱,我很感动。”她说,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体系让自己不必过于忧心吃住行、就医、子女入学等繁杂事务,能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我们希望,关怀、善待青年人才的阳光,能普照到更多的年轻人身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文生 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