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扩建后的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中学,按计划在2016年就投入使用。然而,投资8408万元、一年建设期的改扩建项目,在开工数月后便停建,直接影响了附近学生的就学。邢台经济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回应称,“争取今年内把部分教学楼建好,让学生今年就能进校园”,而学校整体建设的完工,可能要到2021年。
曾经,当地学生和家长对这所学校可谓寄予厚望。该校扩建还被写入当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被列入当年的十大民生实事。然而,扩建项目“烂尾”不仅让上述期待落空,还影响了当地原有的教育环境。比如,300余名学生被迫迁出借读,教师只能挤着办公,而一些家长咬牙将孩子转入私立学校……现实不但未能满足人们的期待,反而造成了“折腾”。
对于邢台的这起案例,负责学校改扩建的投资方将问题指向“当地政府征迁工作低效、批复手续迟缓”;政府相关部门则认为根源在“投资方拆迁款不到位”;也有知情人士称,是邢台经济开发区的人事变动影响了修建计划。
按理说,既然已经确定是民生实事,各方就应该最大限度保障工程的顺利推进。这不仅关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也攸关政府公信力。由于搁浅时间太长,民众已经从期待变成了失望,只能将孩子“送出去”当作解决办法。从长远看,这对于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地方教育生态,都不啻为一种巨大的伤害。
这些年,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大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将投入变为实实在在的民众获得感,一些制度性保障必不可少。比如,有人认为该校建设搁浅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地人事变动。这背后可能不无“新官不理旧账”的惯性。而被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依然出现烂尾,或也反映出政府规划缺乏刚性的效果追踪和责任倒查机制。总之,案例看似具有偶然性,其背后的“病灶”却未尝不具有普遍性。
说到底,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不能仅体现在投资规模的数字增长上,更要看实际执行是否得到足够重视。相关主体的解决“诚意”,恰恰体现在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如果事后总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只能说明实际的重视程度可能是不够的。由此看来,很多地方依然需要继续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级。
一所学校的建设,对应着诸多家庭的未来。目前,当地已经表示“争取今年内把部分教学楼建好”,希望这样的承诺不会再次落空。同时,更多地方应该引以为戒,真正把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把所有的民生实事放在“心”上。毕竟,孩子的青春耽误不得,民生耽误不得。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