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建言献策

语言应急预案的助力作用

宋晖 蔡晓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传学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6月15日   02 版)

    语言问题是涉及“人心”的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必须有全方面多层次的预案,在此过程中,语言预案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该起到“粮草先行”的作用,为专业人员做好铺路工作。

---------------

    今天,我国已经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性重要成效,回眸疫情发生初始应对过程中,语言问题表现比较凸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驻武汉48小时内编写出了《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简称“手册”)和《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以助病患沟通。由此,笔者认为,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必要增加语言预案。突发事件由于具有突然性、影响大、后果严重等属性,其预案体系必须做到尽可能周全。无论哪一类突发事件,语言沟通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事实上,语言沟通在突发事件过程中,确实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语言沟通有助于凝心聚力

    正确的语言沟通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说话人思想的表达,在疫情中多方面得到呈现。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我们看到了严肃的铮铮誓言“必胜”“精忠报国”,也看到了诙谐的网络语言“奥力给”和方言“雄起”。在疫情语境下,小区出入证上既有警示类的“不配合就是违法犯罪”,也有激励型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等。所以,我们建议语言预案首先是语言沟通的预案,只有正确地语言引导,才可能让参与者身心愉悦,凝心聚力。

    “善”名有利于澄清认识

    各种命名问题的研究也是语言预案的应有之义。从古至今,命名问题向来重要,以往我们过度强调荀子关于命名问题的“约定俗成”性,“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

    其实,荀子在后文继续说明好名字的特点,“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在荀子看来一个好名字应该是简单直接,不违背根本所在。

    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各种命名问题屡被提及,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简称问题、英文名问题。今年1月底,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刘丹青研究员撰写小文呼吁简称为“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除此之外,英文名为“Remdesivir”的抗病毒药物,有多种译法,到底是“瑞德西韦”“伦地西韦”,还是“喜得来”“来得及”至今未决。

    语言服务彰显学者的社会担当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特定突发事件带来的个性问题,那么,语言服务则是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重视的语言预案之核心内容。语言服务主要体现为语言支援和语言疏导。

    语言支援在本次疫情中也有体现,除了上述提到齐鲁医院第一时间编写的“手册”,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编写了多媒体版本的《驰援湖北——普通话与荆州方言语言服务对照表》。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李宇明教授倡议下,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迅速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制作并发布《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72小时播放量达到25万多次。语言支援是语言服务的重要体现,在各种突发事件中都有所作为。

    记得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ET302坠毁,造成157人遇难。据埃塞俄比亚提供的一份乘机人员国际信息显示,失事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客机上乘客来自35个国家(包括我国)和1个国际组织。遇难者生前使用的语言既包括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又包括只在地区内产生影响,使用者颇为有限的近20种语言。当时我们呼吁以我国为主建立国际语言救援团或者国际语言服务机构,以备不时之需。日本在2005年,就是阪神地震10年后,东京都国际交流委员会制作了《灾害时外国人支援常见问题手册》。2016年熊本地震时,大分市为确保外国人和访日的游客能够顺利沟通,开启了24小时多语言(14种语言)电话翻译服务,这项服务在非灾害时无法接通。

    语言疏导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

    语言疏导在本次疫情的后续过程中将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为心理救援。随着战“疫”时间的拉长,人的心理疲劳和心理疾病慢慢凸显出来,尤其处于隔离中的人们,各种焦躁、担忧等情绪需要缓解和疏导。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有学者特别强调,语言是心理救援最直接的实施手段,恰当地使用语言是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关键。在收集信息、分析诊断、实施治疗等心理救援的各个环节中,救援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能力,能够有效地接收受灾者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受灾者进行成功的沟通和互动。心理救援的语言使用,仅仅参考规范性的语言原则不能满足实际的救援要求,更需要救援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虽然救援话语复杂多样、形式各异,但仍可总结出若干特点,通过特定的内容或者表达方式达到某种心理援助的效果。

    语言问题是涉及“人心”的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必须有全方面多层次的预案,在此过程中,语言预案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该起到“粮草先行”的作用,为专业人员做好铺路工作。

宋晖 蔡晓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传学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15日 02 版

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的思考
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动起来”
语言应急预案的助力作用
《群书治要》论交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