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社会的底线是不消费孩子
近日一个13岁的男孩以“×美美”的身份走红网络,他在视频中传神地模仿了老师,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围观。
本以为一个孩子的有趣视频引起两天关注很快就能过去,没想到之后又曝出这个孩子的视频被大量下架,甚至有自媒体称这是由于校方约谈了家长。一时间,各方记者纷纷出动,采访被孩子模仿的老师,采访孩子的家长,甚至采访孩子本人。
除了“×美美”,最近一个5岁小男孩也很火,小小年纪,认识3000多个字,会背580多首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吊打各路选手后,他的成长故事也被媒体一路挖掘。一直以来,见到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新闻事件,都会引起笔者隐隐的担忧。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什么?因为,十几岁的孩子之所以被称为未成年人,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判断力还有限,他们的成长还有太多的可能性,他们对外界因素的影响还缺少对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未成年人在某些方面拥有过人的长处,也应尽可能让他们远离舆论的漩涡,这是对他们最起码的保护。
特别在这个被网络完全覆盖的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个人都能迅速变身为一个“行走着的媒体”。这又给本应承担着传播责任的媒体增加了压力。于是,只要出现一个拥有“爆款体质”的事件,就会媒体、自媒体一拥而上,如此用力过猛之下产生的媒体压力往往是灾难性的,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孩子!
都说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生存的规则天生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今天,他们被消费,他们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明天他们可能就会去消费别人,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再有“躲在小楼成一体”的清静,但是当面对以孩子为主体的事件时,我们至少还应该有这样一个默契:别过度消费孩子。这是成人社会最起码的底线。
教育万物皆可“云” 还要“云”得有创意
因为疫情,全国大中小学生经历了特别的几个月。在无法回到学校的日子里,学生拥有了一段“云端”生活:上课在云端、班会在云端、考试在云端、答辩在云端、求职在云端……
万物皆可“云”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走在原来的学习轨道上,同时又让他们体会到了别样味道的学习生活。
不过,近日看到不少大学晒出学生的云端毕业照和云端毕业仪式后,笔者心里稍有些不适感。
首先是画面不美,电脑统一制作而成的服装排成一排又一排,然后换上每个学生的头像,看起来呆板,甚至有些惊悚。
再有,这样的毕业缺少仪式感,显得太草率了。
其实,仪式并不等于形式,尤其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仪式更是标志,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仪式慢慢悟出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说,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是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它们标志着某个人生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特别是大学毕业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很多人从那一刻起真正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人民网的一篇报道提到的数据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一项调查显示:90.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典礼不可缺少,其中,79.78%的学生认为“毕业典礼是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象征着告别大学、步入社会”。因此很多人都会在记忆深处深藏着自己毕业时由校长拨穗、正冠那个时刻。
要想让仪式对学生有所触动,需要创意,特别是疫情当中的仪式则更加需要创意。不能“人云亦云”一切扔给“云端”了事。
疫情给教育出了难题的同时,也给教育者提供了机会,教育者要善于开动脑筋抓住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把经历变成财富,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