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在陆上作战模块第一方队,99A式主战坦克再次担纲地面装备方队的“排头兵”,以箭式战斗队形闪亮登场,充分彰显了陆军重型机械化部队新一代“陆地猛虎”的崭新形象。这是99式坦克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以来,99系列主战坦克第三次亮相天安门广场和第四次参与重大阅兵庆典。
我军轻重搭配的坦克装备体系
坦克于100多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投入实战使用。当时,英法联军与德军在地面战场上陷入胶着状态,只要坚守由机枪火力点、堑壕工事和各种障碍物体系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再加上阵地后方远射程炮兵的火力支援,徒步冲锋陷阵的步兵根本无力突破敌方阵地前沿,双方由此展开了“绞肉机”式的堑壕攻防战。为打破这种局面,英国人率先发明了坦克,在1916年9月15日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实战并取得震慑性效果。
坦克的问世及作战使用推动了装甲兵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陆军地面作战部队的机械化水平,也促进了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创新发展。曾在坦克部队任职的英国陆军少将富勒在1918年5月撰写的《1919年计划》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之后又在《世界大战中的坦克》(1920年)和《论未来战争》(1928年,中译本名为《机械化战争论》)等著作中进一步加以阐述,创立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法国陆军少校戴高乐(二战后担任总统)1934年发表论著《建立职业军》,提出了建立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主动出击又能出奇制胜的装甲师的理论。这本售价15法郎的小册子提出的新式建军思想并未引起法军高层重视,却被德国人全文收入《论机械化战争》。
富勒、戴高乐等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在本国军队中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反倒是激发了一些德国军官的灵感,古德里安等看到了坦克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创新了“闪击战”战法,在战场上综合运用坦克、飞机和无线电台等新式装备,进行快速的空中打击和地面穿插迂回、机动突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早期作战中,德国陆军机械化部队一度占据了绝对优势,直到1941年苏德战场上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才真正遇到了不可小视的对手,苏联制造的T-34坦克也由此一战成名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武器之一。
坦克是重要的地面作战装备,是披坚执锐的攻坚利器和快速突击的机动平台,从问世以来即以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见长,现代坦克还增加了信息能力从而令其“如虎添翼”。
我国陆地疆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因而在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作战需求上也不尽一致。在北部、东部的高原和平原地区,重型坦克可以大显身手;而在南方山岳丘陵丛林地区和西部高寒高原高山地区,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则运行自如。
我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目前主要装备99系列和96系列主战坦克以及最新的15式轻型坦克,构成了轻重搭配的坦克装备体系。而99系列坦克中的99A式,现已成为陆军重型机械化部队先进的主力作战装备,为维护国土安全“添砖加瓦”。
从缴获引进到自行研制
我军装甲兵诞生于解放战争前期的东北战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进东北的我军部队缴获了少量的日军坦克和装甲车,由此开始着手组建坦克部队,并在东北战场的一些城市攻坚战中初试身手。第四野战军入关后,“功臣号”坦克在攻占天津的战役中功不可没,并由此成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装甲兵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陆续引进了一批苏制T-34中型坦克,组建多个坦克师,并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陆续投入实际作战。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建立坦克工业,从坦克装甲车辆的修理和零部件制造入手,逐步发展壮大。在苏联提供的技术援助下,开始着手仿制T-54A中型坦克,国营六一七厂于1958年生产出第一批59式坦克。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式上,国产59式坦克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公开亮相,成为我国坦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后,我国陆续仿制生产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等多种坦克,设计研制了第一代69式中型坦克。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兵器工业引进了西方国家的部分相关技术,在成功改进59D式坦克的基础上,于1987年研制成功第二代主战坦克,定型为88式坦克,再进一步升级改进为96式坦克。
这几年,改进型96A式和96B式坦克多次远赴俄罗斯参加“坦克两项”军事竞赛,竞赛考验参赛坦克“跑得快”和“打得准”这两项关键指标,在“打得准”赛项上我方坦克稳稳当当夺冠,但在“跑得快”赛项上却屡屡显出动力不足等弱项。
从尾随追赶到世界一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推出第二代88式坦克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主要国家在坦克装甲车辆方面的技术代差。当时,国外陆军开始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如苏联(俄罗斯)T-72和T-80、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德国“豹”-2、英国“挑战者”和法国“勒克莱尔”等。如何迎头赶上世界坦克装甲车辆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成为那一代兵器人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1989年,我国决定在借鉴T-72坦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吸纳西方更先进的坦克装甲技术,以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01研究所为主研制新型坦克。1992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六一七厂生产出第三代坦克原型车。1996年移交给军方进行试验,后定型并命名为ZTZ-99式主战坦克。1999年10月1日,99式坦克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并在地面装备方队中打头阵。
99式坦克实现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的综合协调发展,实现了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主战坦克领域与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真正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为实现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火力上,99式坦克采用自行研制的125毫米滑膛炮,这种全新设计的坦克炮制造工艺先进、性能优异,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等不同类型的坦克炮弹,还可发射激光制导炮射反坦克导弹系统,反装甲目标作战能力显著提升。同时,99式坦克采用了自动装弹机,使坦克乘员数量从4人减少到3人,并大大提高了坦克炮的战斗发射速率。
在机动力上,99式坦克较前两代国产坦克大为改进。其动力装置采用先进的国产柴油发动机,吸纳了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性能稳定可靠,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改进型进一步提升到1500马力,单位重量功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9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操纵装置、机动装置等都是全新设计的,传动效率高、操纵灵活简便,启动快、加速快,高速行进时悬挂、减震效果好,彻底改变了老式国产坦克在机动性方面的落后状况。
在防护力上,99式坦克进行了综合防护性能的全新设计和重大改进。除改良装甲提升车体防护性能,99式坦克摒弃了国产坦克传统的俄式鹅卵型铸造炮塔,采用了西方式的焊接炮塔以增强防护力。99式坦克炮塔的基础装甲为陶瓷复合装甲,在后续改进中又在炮塔正面和尾仓两侧的护栏上加装新型反应式装甲,进一步强化了装甲防护能力。炮塔后部安装了激光压制系统,可干扰敌方激光测距仪的工作或致盲敌方观瞄射手、步兵。
99式坦克安装了先进的车内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和三防系统,其自动灭火设备对车内火源的反应时间小于0.1秒。这是在其研制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外军实战的经验教训。在上世纪90年代的车臣战争中,俄军T-80坦克中弹后非常容易引燃车内弹药而产生殉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制坦克不重视二次防护能力,其自动灭火系统能力欠佳。
在信息力上,99式坦克占有后发优势,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国内外坦克装甲车辆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成果。99式坦克采用了先进的综合火控系统,其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式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还装备了国产第二代热成像仪和车长周视镜等观瞄设备,与美国M1A2和德国“豹”2A6等属于同一水平。在车载无线电台和战场网络等方面,99式坦克不仅提高了各车之间进行协同作战的抗干扰的指挥通信能力,还可通过战术网络共享战场态势。
国外有一个“十大坦克排行榜”,我国99式坦克多年来一直没有出现在这个排行榜上,但从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对比来看,99式坦克的多项指标相当先进,能够稳当地排在前三名之列。
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