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以来,北京市连续报告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由三级提升至二级,全市中小学各年级恢复线上教学,高校学生停止返校,社区重新恢复封闭式管理,重点人群接受核酸检测,全国多地疾控中心也发通知,提醒市民近期不要前往北京……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部疫情反弹,一些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焦虑,有人因为原本定好的出差、出游计划面临搁浅而觉得郁闷,还有的人因为“突然发现离疫情结束还有很久”而感到沮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秘书长吴坎坎认为,此次北京疫情虽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因为发现早,应对及时,处理彻底,不会对人们心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如果把疫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喻成一次大地震,此前在武汉暴发的疫情就是主震,现在北京发生的疫情则是余震。“余震比较小,影响也就不会很大。人们在主震时已经经历过了很大的波动和创伤,余震即使可能引起短期恐慌,造成二次创伤的可能性也较小”。
越接近高风险地区的人,心里越平静
吴坎坎说,前一阶段抗疫成果已经证明了我国的疫情防控能力,“北京市已经举行了100多场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信息公开及时,人们对北京疫情防控能力很有信心。”
不过,吴坎坎提醒,随着疫情反复,人们又会开始不自觉地关注与疫情有关的各类信息。而网络上充斥着各类谣言和阴谋论,“这类信息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更愿意相信危险的信息。”因此,吴坎坎建议,每天只需定时看看官方新闻,“看得太多,会消耗过多精力,也会被假信息影响情绪。”
吴坎坎告诉记者,心理学中有一个“台风眼效应”,就是说越接近高风险地区的人,心里就越平静。前一阵子在武汉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时他发现,“虽然武汉以外的人觉得武汉是个特别危险的地方,但是大部分武汉当地人却没有太强烈的感觉。武汉人民看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客观事实,而外面的人天天看新闻,会把接收的信息放大,形成台风眼效应——台风眼里面的风是很微弱的,而台风眼外周的空气却旋转得很厉害,越往外风力就越大。现在北京新发地也是如此,被隔离的人心里可能已经陆续踏实平静了下来,反而是周边的人,因为看到各种渠道大量的信息,心里更着急、更焦虑。”
吴坎坎感到,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多了一个很好的保护性因素,就是社区工作者。他说,社区工作者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学认为,最大的心理支持是家人,其次是亲朋好友,再次就是社会资源。疫情中,社区工作者为人们提供了风险解决途径的支持。“以前大家都不知道有了问题该找谁,现在有了社区工作者,他们会主动关心,甚至上门慰问。大家有问题可以打电话,找组织,这就让人们感到心里踏实”。
用规律化增加确定性和掌控感
疫情波动不可避免地给很多人带来了压力。吴坎坎说,不同的人群面对的压力等级也不同。目前,社区负责人、中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承受的压力都很大。疫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从不确定中找到能确定的事,增加自己的确定性和掌控感就十分重要。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都有国家作后盾。无论是中高考还是高校毕业安排,国家肯定会有一个官方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不确定中的确定”。
吴坎坎说,很多人因为疫情的波动,计划突然被打乱,也会有3-4天的不适应,感觉情绪焦虑、低落、沮丧,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当觉察到自己很难受、不适应的时候,就要调节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每天给自己设定几个目标,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然后按照计划去执行。
工作之外,可以把手机设为静音,不要让自己总被打扰,要让生活节奏尽量为自己所控,让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突发事件来临,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更要把自己可以控制的掌控好。“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工作和生活节奏可控,踏实下来,这对于情绪调控特别重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