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好朋友章敬平出版了新书《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人文书籍。通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人文书籍,往往具有五个共同特征。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是雅俗共赏的书。
章敬平的《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阳春白雪的人可以读,下里巴人也可以读,学者教授可以读,中学生也可以读。
这样的书,就是雅俗共赏的书。雅俗共赏的落脚点在于“俗”,难点也在于“俗”。这个“俗”,是通俗的俗,而非庸俗的俗。
今天,市面上有不少通俗的书,通俗是没有问题的,卖的也很好。但是,卖点多,诚实的态度少,专业品质少,这样的通俗,不是雅俗共赏,而是实实在在的庸俗。
敬平的欧阳修传,让欧阳修“起死回生”,不再是《醉翁亭记》中的那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醉老头,而是一个鲜活的人,亲切的人,一个有爱有恨有理想有私心的人,有圣贤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我觉得这样的书,才是通俗的书,雅俗共赏的书。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是有用的书。
什么叫有用呢?有用,当然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等一时之用。在我看来,就是能够打开中学生视野,帮助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推开一扇新窗户看到一片新风景,有助于中学生人生观的建设。
看历史,我们经常说“文人士大夫”,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历史中的文人士大夫?
议论古人,我们喜欢说某某某很有“士大夫精神”,那么,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才能称得上“士大夫精神”?
生活中,我们中国人与人相处,非常迷恋“君子之交”,那么,什么样的朋友交往,配得上这4个字?
敬平的《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通过欧阳修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解答了这些小问题。对中学生来说,这些形象的故事,远比抽象的概述生动有趣,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为成年之后的精神生活人际交往,推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
这样的书,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一定是有用的。因为,这样的书,能够帮助中学生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这是一本传记,不是一本成功学著作。敬平说,他在写欧阳修传的时候,心里总是想着年轻的读者看到这本书,能不能够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方法论。
我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说欧阳修的故事,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千年一遇的传奇故事,这个最初又穷又丑又落魄的青年通往圣贤之路的所作所为,非常值得年轻的读者反复揣摩。
书中,这些有益于中学生人生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不是作者大段大段的个人论述,而是读者翻阅这些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感悟,无人棒喝的会心一笑。
比如说,跟哪些人交朋友。敬平说,一个有志青年应该注意,年轻的时候,你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向年长的朋友汲取智慧,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就。为了说明这一点,敬平在书中,讲到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圣贤之交,还讲到欧阳修与北宋第一诗人梅尧臣的君子之交。
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不像市面上那些书,教你如何俘获人心,挤入圈子,而是告诉你,交朋友重要的是学识、视野的启发,而不是小恩小惠的交换,更不是一起作恶。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应该是正派的书。
一本正派的书,字里行间,都能看到“诚实”在跳动。正派诚实的书,才是中学生适合阅读的书。
敬平在《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中,非常诚恳地申明,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传记,这是一本通俗的作品。
以我的学识和视野,我相信作者在欧阳修研究上,下了足够多的功夫。但是,他没有吹嘘自己所下的功夫,更没有夸耀自己的“研究成果”,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术业有专攻的学者。这一点,在当下学术界是难能可贵的。相比之下,那些打着“专著”旗号,举着“严肃”幌子的传记,则显得既不专业,也不正派。
这本传记,历经几年而成。敬平说,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亢奋,有时候落寞,有时候轻快,有时候沉重,落笔时的心境和心情完全不一样。作为作者,他很担心轻快亢奋的时候,文笔轻佻,给读者留下吹牛、哗众取宠的印象。这是他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忐忑不安的地方。
他说,水平可以不高,态度不可以不端正。他很担心,他本来想写的是一个通俗读物,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一本庸俗读物。轻佻和庸俗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
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态度,对中学生读者来说,是一个好榜样。做人要正派,写书当然也要正派。
为欧阳修这样的古人作传,需要的素材,一定非常广博。敬平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跟我们这些读者说,他没有按照学术规范,一一注明素材来源,也没有在参考文献中装模作样地列出一大堆他没有认真读完的古籍的书名。
我自己是一介书生,作为教授中的一员,我知道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平心而论,我们有多少学者出版研究专著的时候,真的完整地读完了相关史籍、专著、论文呢?
一个作者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开诚布公地说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是一本正派的书。对于中学生,这样正派、诚实的示范,对于他们的未来,意义深远。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应该是成一家之言的书。我觉得这本欧阳修传与其他的欧阳修传记相比,称得上“成一家之言”。
从书的名字,我们就能够看出,作者将欧阳修的一生,概括为“世俗的圣贤”,就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在第一卷的结尾,敬平说,这本书所说的欧阳修的故事,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八卦。他请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要沉迷于欧阳修的爱恨情仇,而要关注这个从小死了爸爸的孩子,从草根到圣贤的历史逻辑。
敬平觉得,这个历史逻辑就是欧阳修毕生宣传的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
我本人不是宋史研究专家,对于敬平的一家之言,究竟是好是坏,缺乏足够的专业评价能力。但我相信每一种假说的提出,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上,都能够帮助我们一步步地接近真理,本身就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书。
一本真正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应该是久读不厌的,是能够跟着他们一起成长的书。
在初中的时候,翻开《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初中生能理解的,可能只是《醉翁亭记》的写作过程。到高中的时候,再看《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高中生感兴趣的,可能是欧阳修如何主持科举考试,录取苏东坡兄弟。
等上了大学,大学生再看《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打动你心的,可能是欧阳修的诗酒人生,是他如何“人正,词不正”。
走上社会之后,当上公务员或者从事其他职业,再看作者在欧阳修传中所说的一个公务员的奋斗史,你可能会有和中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感触。
我相信,随着中学生人生阅历的增进,随着他们知识背景的拓展,会在这本书当中看到不同阶段的自己,也看到不同的欧阳修。这样的书,就是常读常新的书,久读不厌的书,是能够陪伴着他们去成长的书。
比如说,到了我这个年龄,我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成功、成才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急也没有用。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说,成熟是一个镜花水月的理想,应该追求,但是不应该执着,你要接受自己的不成熟,哪怕你真的成了欧阳修这样的圣贤,到老了,你还会干傻事,会出丑,死后仍然被人笑话这个那个。
像敬平这样的论述,今天的中学生,是没有办法去体会去理解的。但是,到了我这样的年龄,可能就不是问题了。这就是我说的常读常新的好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你越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总的来说,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应该是一本雅俗共赏,有用,正派,成一家之言,常读常新的书。
我以为《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就是这样一本书,我向中学生读者和他们的老师、父母、朋友们郑重地推荐这本书。我还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记住的,不仅是我对这本传记本身的评价,还有我对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的解读和态度。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