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在先秦时期,古代劳动者就提出了“小康”的理想。老百姓劳作辛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后来,小康的说法被儒家学派所使用,用于指代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
将“小康”理论化并明确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共产党。1979年12月6日,在与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的历史性会晤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之家”的现代化概念。“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构想,体现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中国发展面貌的深刻理解。
几代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完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康对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而言可能是一间房,对雪域高原的牧民而言也许是一群牛羊。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不栽盆景,不搭风景”的精准扶贫,让深度贫困的苗乡华丽转身为小康示范村寨。
小康源自奋斗。全面小康不是“等靠要”来的,苦干、实干是决胜全面小康最质朴的方法论。从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摁下“红手印”,到海南三亚博后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生产标准化”的经营模式,几代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用勤劳换回了他们应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点亮生活。在圆梦小康的征程上,一些地方涌现的新手段、新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这无疑源于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当年的贫困村寨搞起直播带货,民宿经营成为沟通城乡往来的新通道,验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千千万万的“李子柒”踏遍山山水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实现全面小康不单纯是经济指标,而是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发展内涵。对当下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小康不仅是钱包鼓了、房子大了,还有生活方式、精神理想等多元评价体系的追求。准确把握全面小康的内涵与外延,既要脱贫攻坚完成小康的各项指标任务,也要结合地域发展特色,为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开辟丰富多样的路径。
全面小康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决胜全面小康,最根本的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中国社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只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就能抵御疫情冲击,化危为机。在亿万人民的守望相助下,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中国人几千年孜孜以求的小康生活梦想正在变成可感可触的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
青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