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海洋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装院”)所在的大楼里,大伙儿都在忙着“搬家”。距离这所研究院大约1公里的另一个“牛院”、拥有“上海交大高考录取分数线之最”美誉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院”),以及1.6公里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两个院系的部分教师、学生,陆陆续续把自家的实验设备、看家器材往海装院搬。
“接下来,我一年中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待在海装院办公。我们的老师,一年会有3-6个月时间待在海装院。”电院副院长、青年学者义理林说,根据此前的报名情况,电院800多名教师中有60多人报名来海装院从事交叉学科的科研工作,“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可能一层楼2000平方米还不够用。”
吸引一大群青年学者的,是海装院的“人才特区”政策。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在今年4月召开了“大海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海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林忠钦把“大海洋战略”定位为学校“十四五”期间的重大战略。“大海洋战略”中的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国之重器”急需破题
海洋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从具有疏浚航道作用的疏浚船,到海洋石油勘探平台,每一件自主研发的海洋装备,都在我国的“海洋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洋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我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约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但在海洋装备领域,我国长期以来处在“国货不强、进口技术封锁”的尴尬境地。“从船舶设计技术,到石油开采平台、船舶制造工业等,方方面面都受制于人。”海装院执行院长翁震平在海洋装备领域做了几十年的研究,深知这件“国之重器”的研发之困。
他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在海洋装备领域发力,“当时,美、英、德、日的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都在深思如何发展自己的海洋装备”。我国也在海洋装备领域下了功夫,但受制于技术基础和综合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以引进国外的仪器、仪表、传感器、软件等为主,带动了海外海洋装备技术的市场发展,自身的“硬功夫”却没能发展起来。
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科学家回过头来重新进行原始创新,“我们要研究人家先进在哪里,我们怎么赶上”。
但海洋装备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专业就能搞定的。
仅以一个船舶设计软件为例,它的内核是数学问题,要成为软件就要靠计算机专业的学者,而数学问题又要靠船舶专业的内行。“一艘船舶要设计成什么样、符合哪一类的市场需求,这是船舶专业的事;知道大致怎么设计了,要进行三维建模,三维模型如何建立,变量怎么控制,这要靠数学专家;最后变成一款软件,数学专家要把函数关系转给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能做出来。”翁震平介绍,上海交大从10多年前就开始意识到船舶设计软件的重要性,但自研软件的“三维设计”内核至今仍不尽如人意。“急需破解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怎么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研发能力的难题。”翁震平说。
不看帽子、不盯论文的“人才特区”
海装院的成立,为“国之重器”打开新布局——海装院抛出橄榄枝,不看帽子、不盯论文,由各个相关学院的学者一起把一件事儿做成。
一轮公告、招募下来,翁震平欣喜地看到,“人才特区”所吸引的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年学者和他们的研究生、博士生。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翁震平简单概括了这一“人才特区”的最大特点,它可以为入驻的团队提供尽可能大的办公、实验空间,也给入驻者们充分的自由。比如,它会在学校平台上发布一项科研攻关任务,这项任务通常是海装院根据我国企业现状“痛点”发掘的,需要多个不同专业学者的共同配合,各路学者通过任务平台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任务。
“我们会说明,用多长时间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能给多少研究经费。但我们从不强调要发多少论文,要戴什么帽子。”翁震平特别清楚“国之重器”的研发特点,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大海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也深知研发“国之重器”要耐得住寂寞。在海洋装备的研发上,一个团队很有可能十多年出不了一篇像样的文章,但一旦出成果,一定是“大件”。
以此前上海交大的“海上大型绞吸式疏浚装备研究”为例,它就是一项埋头苦干数十年的“大物件”,并在2019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殊荣。
翁震平介绍,海装院正积极探索在“人才特区”中营造“不求所有”的科研生态。一个来自外院的学者,如果能在海装院完成一项比较重大的研发成果,那么这项成果将完全归属科研人员所有,纳入其所在学院的考评中。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还要有可操作、可执行、有盼头的上升空间,我们要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空间。”翁震平说。
青年学者看中“X种无限发展可能”
正在兴建中的“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让上海交大各个院系的青年学者看到了自己未来的“X种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前瞻技术研究,该基地首批遴选了深海重载作业装备研究中心、船舰装备可靠性评估与智能诊断研究中心、海洋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装备研究院等来自校内多个院系的9个团队入驻闵行开发区,以国家重大任务为抓手开展集成攻关。
电院副院长义理林带队的60多人电院科研牛人就是9个团队之一。电院是上海交大高考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学院,有800多名教师,师生总数超过1万人。电院人有一个“梦”——为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作出积极贡献。“我们的青年师生,发论文不算什么大事,但真的想要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实事。”电院的团队与海装院团队将在海洋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他们直接搬进了海装院。
义理林从事光通信和激光雷达专业方向的研究。从海洋装备领域来说,水下潜器拍摄的视频如何传输、水下光通信如何实现、水下物体探测等重大科研方向,都可以与义理林的专业方向相结合。以海洋信息传输为例,城市上空的4G、5G信号通过光波传递,但光波在海水中的传递只有百米距离,而声波虽然能在海水中传递,却速度很慢。义理林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改进水下光通信。60多个青年电院人在海装院给定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船舶综合电子、海洋传感器、水下智能通信、海洋装备方向等。
“除了海装院,这里还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的各种团队,我们可以在这里碰撞出X种未来的研究方向。”义理林说,在这种新的“人才特区”环境中,人才所在原学院、海装院和学校将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形成的研究能力是海装院的;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算原学院的;成果最终对国家的贡献,是属于整个上海交大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交大的高考“招生名片”即为包括“海洋与数学”等在内的7个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许给新生未来发展的X种无限可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