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我同学

何运晨:未完待续,心存希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13日   08 版)

    穿上西装,打好领带,踩进皮鞋,硕士毕业的何运晨再次走进熟悉的律师事务所。这次,他的身份从实习生变成了新晋律师。

    2020年元旦,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完结篇推出,在全国观众的关注中,带教律师金勋说着“我也想和他一起做案子”,把Offer交到何运晨手中。

    金勋给何运晨的评价,是“法学知识全面、表达精准、沟通方式让人温暖、睿智而值得信赖”。节目中“好运来”组合的成员李浩源说他“值得今天收获的一切,值得所有人的喜爱。” 而这个一出场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男孩,对自己的评价是“还没有让我自己满意”。

    “法律里,一个标点可能决定命运”

    学了6年法律专业后,何运晨大脑里与法律知识相关的神经总是不经意间被拨动。最近热播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说3个小朋友向他们索要30万,已经犯了敲诈勒索罪,何运晨的脑子就忍不住地转——“3个小朋友的行为是不是构成敲诈勒索罪?”看到张东升说不要录有罪证的相机了,干脆交给警察算了,他又琢磨,“这个行为算不算自首呢”。

    这些在大多数观众眼中一闪而过的细节,到了何运晨这,往往要经历一番严肃的“拷问”。为了求证,他会动手翻找法律条文,核对剧中的事实和罪名的司法解释是否对应,或者去查著名学者对罪名的探讨和论证。

    尤其是认证了“法律博主”、开始在微博里分享一些法律分析后,他对脑海里突然蹦出来的“小问号”求证得更加敬小慎微。准备对《隐秘的角落》分析的那天,他晚上7点半下班到家,反复查资料,花了3个多小时,写下几百字的小结论。

    “即使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都会导致文本意义的不同。法律工作者对法律的理解,可能关乎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在法律工作里,往往就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推敲。”

    这种“较真”早就跟他形影不离。在没加入大学的辩论社团前,他曾以为辩论是一种“口舌之争”,比的就是谁反应快。但在亲身参与其中后,他却得出结论: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足够多时,才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准备“安乐死是否该合法化”的辩题,他找了十几篇论文、打印了200页资料,在准备会上和队友讨论。这些资料里,不仅有各个国家对这此是怎样立法的,还跟踪了那些认定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在订立这样的法律后,发生过哪些相关的新闻事件。“例如我们查到在有些国家,这类法律反而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作为谋杀的幌子。这就能给‘不该合法化’提供一个有力的论据,远比开脑洞想出来的论点更有说服力。”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期间,何运晨曾担任过北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组织服务中心的同学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在这期间,一个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当事人成了他的第一个委托人。委托人在租用房屋后发现房屋不能正常使用,想找房东退款却遭到了拒绝。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却远比课本上的知识复杂得多。

    从2017年10月接到案子,到2018年5月拿到调解书,历时8个月。这期间,从未开过庭的何运晨自己一点一点“扒”材料,学会了开庭的过程;第一回见面,当事人的诉讼材料只有一页A4纸的合同,证据严重不足。为了取证,他和合作的同学跑到租用的房子,查看房子到底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房屋不能使用的原因可能和街道的某些规定有关,他们又到街道办查规定……案子前前后后开庭3次,他终于帮当事人追回了大部分损失。

    何运晨用“坎坷”来形容第一次代理案件的体验,“但这就是律师工作的常态”,为了严谨的论证用尽全力。

    “无论做什么,总会有回报”

    上大学时,何运晨在辩论席间唇枪舌战,在小广场上跳过街舞,还在学校主干道边摆摊儿卖过高端矿泉水。

    “一方面我很理智地知道,即使付出了也不一定会有回报,但心里老有一种声音说‘一定要好好干,因为总会有回报’。”这是他什么都愿意尝试的源动力。

    和第一次做代理人、第一次开庭一样,没有什么事一开始就很容易。

    人生第一次站上辩论席那天,何运晨作为一辩开篇陈词。当队友、对手、老师、台下同学都把目光投过来,他紧张到完全说不出本来背得很流利的稿子。当他用一只手拿起稿子准备读,却发现手抖得自己根本看不清纸上的字。他用另一只手把正抖着的手扶住,才终于半读半背地完成了论述。

    现在回忆起辩论初体验,何运晨直呼“手抖起来真的可怕”。但大一那个青涩害羞的自己,却给未来带了个好头儿。这段“序章”过后,他加入了浙江工业大学校辩论队,后来成为校辩论队队长,还曾获得华语辩论锦标赛浙江赛区单场最佳辩手。

    “辩论带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原本总想把一个观点阐述得特别周全的何运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在交锋中“一针见血”。“慢慢训练自己,每次说话时主动删去一些废话,这对我后来的口语表达、做律师行业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创业社团实践、在宿舍楼里扫楼推销矿泉水那天,连“最能活跃气氛的小何”也遇到了瓶颈。他“承包”的水最后没卖完,比起论证了“自己更适合做律师而不是商人”,更大的收获是“保持了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心态”。

    《令人心动的Offer》招募大学生时,何运晨正要升入毕业班,工作还没着落,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这个时候不去找工作,去做这些看起来‘花里胡哨’的事,会不会是不切实际、不务正业?”但在好奇心驱使和朋友的劝说下,他“不管那么多了,先报了再说”。5轮面试后,何运晨成了最终入围的8位实习生之一。

    节目完结时,很少表露情感的何运晨写了长长一段文字,致这段真实又奇幻的时光里相遇的伙伴。在这段不努力试一试就不会发生的经历里,他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朋友,还收获了对理想的新解读:“即使不能成为太阳,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一轮明月,普照一方是一方。”

    “你就是光芒”

    《令人心动的Offer》播出后,何运晨一下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原本只是记录生活的微博,现在只要发一条内容,就有几千人评论、数万人点赞。

    最初受到关注的快乐很快转变为思考,“是简单做自己、分享生活就好,还是要多做点什么?”

    今年的整个春天,为了新冠疫情防护工作,许多大学生不能返校。即将毕业的何运晨没什么课业负担,自感在家作息很不规律,有些颓废。“那时和李浩源聊天,问起他平时在家都做点什么,他就会说今天又练了几张字帖、看论语看了几章。这真的刺激到我了。但设身处地地想,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

    何运晨脑筋一动,不如和网友在云上互相监督学习。于是他在微博发起了“云自习挑战”话题,每天记录学习情况。立下的Flag犹如泼出去的水,妈妈有时忍不住提醒他“还没打卡”,一旦哪天打卡微博发晚了一点,评论区就有人眼尖地发现“小何迟到了”。知道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自己,一旦哪天“云打卡”时发现自己没做几件事,他就觉得“真的很羞愧,第二天就要恶补”。

    “云自习挑战”在疫情期间连续进行了41天,将近80万人参与讨论,10亿人阅读,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网友每天坚持打卡。

    “云自习挑战”第一阶段结束那天,一位叫“六元的萌萌”的微博网友留言给他:“谢谢何律,在这些天让我能够坚持下来。即便结束了,我也会继续努力,一起更高处相遇!”还有网友码了长长的“小作文”,记录自己从不太自律到坚持背单词几十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的心路历程。

    和网友在微博评论区交流多了,何运晨发现关注他的人大都年龄很小,不仅有大学生,还有高中生、初中生,甚至有人叫他“可爱的老叔叔”。“我发现有时我说的话真的能给他们带去鼓励,这让我挺惊讶的。”

    现在如果看到有网友说马上要考试了,或者吐露一些学习中的烦恼,他一定会留言鼓励。“如果能带给他们正面的反馈,或者能在特殊的阶段帮到大家,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我都觉得有坚持做下去的意义。”

    “小何给了我很多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和你一起变得更优秀”一类的词组经常出现在粉丝的评论里。对于网友来说,他是触手可及的正能量榜样。“有求必应何运晨”开直播应粉丝要求讲述如何备战高考、录短视频给网友读书,网友也把他当成知心人,有人给他分享自己高考那天穿的红色裙子带来幸运的故事,有人教他怎么做奶锅烧茶,还有人在评论里向他“告别”,说自己不再刷微博、要专心准备迎接高三的到来。

    生活的一部分正在改变。走在路上,有时会突然听见旁边有人说“那是不是何运晨”。想到自己有了一些名气,他会特别警惕,“不能让自己膨胀”。路上被人认出来的感觉是“有点开心,也有点不好意思”。

    他对自己的认识和以前差不多。除了喜欢听的曲风从娓娓倾诉的民谣转向更深邃而有力量的摇滚、宣告他慢慢从一个青涩的学生变成大人以外,很多事情还是印证着他的初心。

    比如当妈妈给邻居、朋友放他直播的录像,他会尴尬到想马上“消失”。还比如他现在仍然喜欢单曲循环孙燕姿的《逆光》,这首歌像他的一个老朋友,歌词中的那句“你就是光芒”就静静躺在他的朋友圈签名里。他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个逗号,代表未完待续,心存希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13日 08 版

近六成受访大学生可以接受过渡性工作
何运晨:未完待续,心存希望
再见,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