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江新洲四面环水,若从高空俯瞰,宛如一叶扁舟浮于长江之上。
江新洲的名字来自岛上的江洲镇和新洲垦殖场。生于斯长于斯的岛民,对数字“19.5”保持着极高的敏感,那是这里的警戒水位线。汛期来临,小岛上游约10公里处的九江水文站实时水位一旦超过19.5米,“防汛抗洪”将成为这个岛最重要的任务。
岛上将召开防汛动员大会;各村开始安排防汛队为抗洪做准备;有经验的村民临时组建起防汛抗洪抢险队,会24小时值守,以便于处理险情;每200米一座哨岗,巡逻队要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江洲大堤,水位越高巡查频率越高,直至水位超过21.5米,开始不间断巡逻。
这个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江中岛屿,数百年来与长江大大小小洪水交过许多次手,1954年、1998年、2016年……有时候洪水很快消退,有时候两者则会僵持许久。严重的时候,洪水会冲破岛民筑起的江堤防线,冲毁房屋、农田,甚至带走过生命。
即使如此,岛上的很多居民也认为2020年7月以来的水太“凶猛”——涨得太快了。江新洲雨势凶猛,长江中上游雨势同样凶猛。一位64岁的岛民告诉记者,他1998年以来就再没见过长江有这么大的洪水。
7月5日零时,这里的水位超过警戒线之后,不足5天,即到7月9日8时,这里就不得不安排岛民24小时不间断巡逻。
那天凌晨4时,武警九江支队100余名官兵就已经准备奔赴江新洲支援抗洪。但江新洲似乎还是有些措手不及。江洲镇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与妇女,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
7月10日早上,已有一个多月没更新内容的江洲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发了《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面对34.56千米长的堤坝,我们的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我们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之间的父老乡亲迅速回江洲共抗洪魔。”
此后几日,平均每天1000余江洲儿女回到岛上参与抗洪。到7月14日,归来抗洪者已有4000余人。
一位在堤上参与抗洪的岛民说,他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场景,那封信发出的第二天,渡口等待过江的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小轿车一度排了4000米长。有人从九江市区归来,有人则从福建等外省归来,有人雇工前来抗洪;有人放下在养老院做饭的铲子拿起了铁锹,有人丢掉医院的拖把回到堤上装沙袋。
虽然其中很多人早已从江新洲彻底搬离,不再是岛民,但得悉汛情后,还是回来了。一个生于1994年的年轻人,只剩下年老的外婆在江新洲生活,当他得知故乡抗洪缺人便回来了。他知道自己干不了上堤扛沙袋的重活,就在村里承担起劝说老年人撤离的任务,毕竟“守土有责”。
除此之外,还有人不断赶来。7月11日,穿着黄色救生服的驻浔空军某部百余官兵驰援此地。12日,陆军第71军的官兵也抵达江新洲参与抢险筑堤。
00后武警肖志鹏则在7月13日深夜抗洪的间隙,用泡面代替蛋糕,用打火机代替蜡烛,在江洲大堤上过了他的19岁生日。他说:“洪水来袭,作为一名武警战士,一定要保卫身后这片土地。”
江新洲正在遭受着仅次于1998年的洪水的威胁。7月12日14时,九江水文站水位达22.81米,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二高水位。
7月12日下午,江洲镇紧急发布了撤离通知,要求:居民7月13日之前分批撤离。此次撤离对象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其他因常年有病身体虚弱等原因不能参加防汛的人。18-65岁的劳动力,留下参与防汛。
岛民都知道守堤的重要性。沿江的房子早已浸泡在水中,江边杨树只剩下树梢露出江面,已有5万余亩良田受到内涝影响,6000余亩将颗粒无收。所以,即便是深夜2时出现漫堤险情,这里仍然能够聚拢一批批群众迅速参与抢险救援,70多岁的大爷也走上大堤参与筑坝,就是想守住这“一叶扁舟”。
7月14日,记者从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今日起将陆续再有800名军人支援江新洲抗洪。
与洪水的“交手”还在继续,援兵也在继续挺进这座四面环水的孤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