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心

把家乡美景画在石头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17日   05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第一次用专业的画笔和颜料在石头上画画,14岁的平措次旦毫不犹豫地画了一座雪山,那是他家乡的样子。不用想,闭上眼,脑子里就有。

    6月1日这天,是平措次旦升入初中后的第一个儿童节,也是“童话·童画”艺术兴趣课堂拉萨首站开课的第一天。课堂上,来自拉萨柳梧初级中学不同班级的40多个同学,和他一样,都没受过任何系统的专业训练,更不懂什么是绘画技巧,可是他们一下笔的感觉,就让作为老师的画家刘晓宁吃了一惊,甚至超出他之前的预期:“这些孩子画西藏、画家乡,根本不需要任何参考物,就可以完成一幅作品,因为那些,是他们内心里本来就有的东西。”

    “小眼镜”平措次旦性格活泼,特别敢于表现自己,课堂上兴致来了直接跳起锅庄舞,可一旦拿起画笔却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你看他画画时候认真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在用心描绘自己的家乡。”刘晓宁说。

    平措次旦“处女作”的雪山下面,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用色和构图都很有想法。刘晓宁试着启发他,是不是可以在雪地上加一些牛羊,这样画面看起来更有生命力,当然不加也可以,看自己的感觉。平措想了想,点点头。

    教从没学过画画的西藏孩子画油画,是刘晓宁几年前就有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就画他们家乡的山和水,把对西藏最纯真的感受画出来。”

    “准确点儿来说不能称为‘教’,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没办法教会孩子们绘画的专业技巧。我只是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绘画常识,引导他们画出家乡的山水,画出自己的感受。”刘晓宁说。

    上世纪90年代末,不惑之年的刘晓宁偶然第一次拿起画笔,之前他没受过一天正规的美术教育。该从哪里下手?去拜一位老师,还是按照初学绘画的流程去掌握一些绘画常识、临摹一些范本?这些理论上该做的功课刘晓宁都没做,当时他只有强烈的欲望“要往画布上抹东西”。没有素描关系,没有结构造型,一笔下去,刘晓宁再也停不下来。

    而他结缘西藏的经历同样充满传奇。2008年,刘晓宁第一次进藏,当时的他大病初愈,就“不要命”地直奔阿里。苍茫雪山环抱之中,藏羚羊在荒原中奔跑,那种高原独有的孤寂纯净之美,瞬间唤醒了他身体里潜伏的能量和血性。神奇的是,当时他不但没有任何高原反应,很多地方甚至感觉似曾相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回家了。

    雪域高原、冰川草甸、变幻的云朵、蔚蓝的湖水、牦牛、羊群、藏族孩子清澈的眼神、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坚守……刘晓宁的油画记录着在遥远的西藏正在发生的一切,付诸画布的传统西藏元素大致相同,但内心的表达相差千里。他说,自己的画呈现的永远不是西藏某处具体的风景,而是用打动过他的西藏元素进行的个性组合,单纯、静寂、忧郁、神秘交织,那是他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

    “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画笔去涂满画布,绘画和电影、摄影一样都是一种语言,最终还是要通过它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东西。”除了油画布,刘晓宁也在拉萨河边捡来的石头上,院子里的废弃花盆上作画,拒绝章法,却遵从自然的美感,像孩子般任性地表达。

    在刘晓宁眼里,西藏农牧区的孩子没有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这反而是一种优势,“他们从小生长在西藏,对于这方水土的理解肯定有别于他人。我只需要提供画材,讲讲基本的绘画常识,他们笔下的西藏一定是和谐统一的,不会矫揉造作”。

    拉萨市柳梧初级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拉萨周边的牧区和农村,他们每10天回一次家,在家休息4天,学校班车负责接送孩子们回家。平措次旦父母都在那曲工作,他和奶奶住在堆龙德庆县德庆乡昂嘎村。德庆乡距离拉萨50公里,班车要开一个半小时。奶奶会在班车停靠站等他,然后一起步行回家。

    因为生活在牧区,平措次旦的画里出现得最多的是家乡的雪山、草原、帐篷和牛羊。而家在德庆乡桑仓村的初二女孩丹增央吉,从一开始就出乎老师们的意料,她没有去描绘家乡熟悉的风景,每一幅画里都是粉色的桃花林。

    “画面很美很抒情,包括颜色的处理和应用,没有受任何人的限制和干扰,完全是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刘晓宁说。

    自从看了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丹增央吉就迷上了桃花,一心想去林芝看桃花,现在大家都叫她“粉红女孩”。

    虽然在西安和拉萨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但刘晓宁从不“闭门造画”,他的微信名是“浪人”,这也是他的创作方式——流浪式作画。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秘境到藏东明珠,从2008年第一次进藏到现在,刘晓宁的足迹遍布雪域高原。数不清自己这是第多少次进藏了,但那种“触动灵魂的美”永远让他感到亲切。

    “我去过世界各地,蓝天白云随处可见,但西藏的云是不一样的,有种力量在这里。”行走在西藏的山水间,刘晓宁不仅迷恋于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更感动于这里淳朴的人情:“藏族人民纯净简朴,人与人、人与动物独特的相处之道,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西藏。我想让藏族孩子用自己的清澈眼睛和生活体验,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和刘晓宁一样,小蛇也不知高原反应为何物。对西藏这片热土相同的热爱,让他们几年前在拉萨一见如故。小蛇原名朱秋君,是这次“童话·童画”项目的发起人和策划人。身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大学毕业后却喜欢“到处浪”,如今在西藏已经工作生活了8年,小蛇会定期到学校做一些天文科普活动,经常和西藏孩子们“亲密接触”。

    6年前小蛇做过一个名为“童画·同画”的公益活动,邀请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新锐艺术家前往大藏区教小朋友们画画,然后把藏区孩子的画在广州展览和公益拍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下去。今年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她和刘晓宁提起这件事,两个人说干就干。

    “前期我们和学校一起准备了大量的石头和片岩供孩子们画画,大部分颜料和教学用具也是从内地发上去的。”小蛇说,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用专业绘画工具画画,有的甚至连笔都握不稳,“他们对在石头上绘画充满好奇,挑选喜欢的石头本身就是件特别开心的事儿,因为每块石头都有不同的形状和纹路,所以下笔前他们都会认真思考和讨论画面的结构和布局,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创作的开始”。

    和网上订购的画布、颜料不一样,石头是“土生土长”的西藏元素。这次在拉萨开课,刘晓宁有个特别朴素的想法,就是教孩子们一个技巧,告诉他们一个常识,给西藏的孩子们提供一种选择人生的机会,“即使将来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美术教育,在自己家乡用捡来的石头画出美景,至少也是一门生存技艺,何况这些孩子中还可能有天才”。

    和刘晓宁不一样,这次一起参与“童话·童画”艺术兴趣课堂的两位90后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从事绘画行业7年的许凯,西北大学设计系毕业,是这次艺术兴趣课堂美术教师、项目教学课程设计。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文斌,在课堂上主要负责现场指导。两人之前都有过西藏工作的经历,对西藏一样特别有感情。

    第一天,两位年轻老师特意准备了一堂“开放课”,没提供参考物,主要是现场互动和头脑风暴,尽量让孩子们在放松的状态下体验绘画。第二天是范画指引,让孩子们在和老师共同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相关的绘画知识。“不管有没有绘画经验,首先让孩子凭自己的感觉来作画,不加以局限,目的是让他们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在激发孩子们的自身潜能方面,学院派和刘晓宁不谋而合。

    为了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刘晓宁甚至在课堂上放起自己四处搜集来的藏族音乐,让孩子们边唱边画,“凭我自己的经验不想在理论上告诉他们更多的东西,我需要他们多画,多失败,多出问题我才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更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是实战型的孩子,拿起笔来就能‘打仗’”。

    这个暑假回家,平措次旦要去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挖虫草,带着干粮和水,一天下来有可能一根虫草都挖不到,尽管如此,他却说,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挖到,“虫草是大山给我们的,我们要爱大山”。为期8天的“童话·童画”艺术兴趣课堂上,平措次旦画了很多牧区的风景,现在他最想画的是布达拉宫。一次,他问刘晓宁:“老师,我画的画可不可以?”刘晓宁回答:“非常棒!”男孩一下子特别开心:“我想把石头画带到北京,让大家看看我的家乡有多美。”

    “在西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越是偏远的地区,人的眼神越纯净。”每次进藏,刘晓宁都是能跑多远跑多远,阿里、那曲他百去不厌。在藏族牧民家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语言不通,就靠肢体动作交流,“很多东西不需要语言,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真挚的眼神、一声简短的问候,足够了”。

    刘晓宁从没想过结束自己浪迹天涯的生活,“西藏赐予了我无限的灵感,我不能只从这里‘拿走’,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得到的‘归还’给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帮助孩子们拿起画笔,这或许就是轮回的开始。

    “如果孩子们从绘画中感受到了快乐,就一定会坚持下去,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刘晓宁说,孩子们接触绘画后,至少可以多一种渠道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媚俗,这便是收获。

    小蛇印象特别深的是初二男孩德庆久米,之前上美术课他画得最多的是椰树,因为一心向往去海边,自从来到艺术兴趣课堂,他最喜欢画有帐篷和牦牛的那曲草原,他发现家乡是最美的,最独一无二。

    “西藏的孩子们和外面的世界是相对隔绝的,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切入点,通过绘画给他们接触外界提供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自己家乡有多美,从中找到自信。”在小蛇看来,用藏区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和高原之外进行交流对话,不但让农牧区的孩子们能更多地看到外面的世界,还能借着孩子的眼睛和画笔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生动、淳朴自然的西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家乡和生活状态,了解藏区的变化,关注藏区青少年的成长。

    拉萨首站之后,“童话·童画”艺术兴趣课堂计划今年10月之前在西藏完成6站,并对6站学校在艺术兴趣课堂的后期普及上提供协助和辅导,对有天赋的藏区小艺术家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此外,孩子们完成的石头画、卡纸画,雕塑和装置类童趣作品还计划在国内外知名的艺术中心和学校巡展,相关文创产品公益售卖所得款项,会给西藏孩子购置教学用具和绘画材料。

    由于疫情原因,国内外巡展很可能要在线上举办了,长久看,这项公益活动要可持续发展,资金和人力也都是问题。这些天,刘晓宁从孩子们一双双眼睛里看到了太多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他的焦虑也在加重:“当一个从未吃过糖的孩子第一次尝到了糖的味道,这可能会成为他们一辈子都抹不去的记忆。如果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因为个人力量所限这个活动不能继续下去了,那对孩子们来说这算不算一件好事呢?”

    不过小蛇对此比较乐观:“目前我们通过自有资金和自筹经费去完成这个事情,先做起来,慢慢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这件事做下去,做得更好更长久。”

    现在,孩子们经常把暑假生活拍成视频发给小蛇,给她展示家乡的美景,好几次小蛇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她把“童话·童画”艺术兴趣课堂计划看作自己的成长,所以再难也会“很愉悦地做这件事”,“我们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孩子们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有时候爱的付出就是一种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是纯粹和快乐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17日 05 版

把家乡美景画在石头上
周杰伦授权!大学生改编版《Mojito》在公卫人朋友圈刷屏
我喜欢这份战胜职业性冷漠的善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