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写给二三本毕业生:永远不要用起点的高低去定义你自己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17日   08 版)

    前不久,淘宝头部主播去了一所独立学院的女生宿舍,跟她们聊了“出身”问题。一间宿舍4个女生,开口就是“像我们这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我确实也比不上他们”“本身起点低”“总是面临更多的被选择”……这里比较的对象自然是“985”和“211”院校,主播听完之后说:“人最害怕的就是比较,一比较就会迷失方向。”

    这个片段来自光明日报全媒体拍摄的2020毕业季纪录片系列第二期,主题是《出身》,视频想要告诉今年1071万高考生,高考可能是你第一个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但一定不是最后一个,也想对今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说,永远不要用起点的高低,去定义你自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211”只占100多席,却长期占据媒体讨论的焦点位,庞大的普通院校学生则成了模糊的背景板。

    笔者曾分别在一所高职和一所独立学院任教过,想要清楚、完整地描绘这类学校中所有学生的面孔并不现实。但对于经历过高考磨砺的学生来说,高考录取的等级制度会在很多学生心里都留下一道伤痕,不少进了二三本乃至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要带着这道伤痕过完大学时光。

    此外,社会上的确还存在着就业“歧视”,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只看“985”“211”的牌子,直接将二三本院校的学生过滤掉,而专科学历更是处于学历金字塔的底层,在求职市场上受到冷落。

    回头想想,如今高考“改变命运”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了,为什么全社会依然如此重视高考,甚至愈演愈烈?或许,我们从过去对高考的期望和向往,已经转变为对高考的恐惧和焦虑——进不了好一点的学校,可能意味着未来求职就会遭遇身份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然而,从长远来看,10年乃至20年之后,高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持续的。整个社会学历上升渠道一直畅通,只要个人始终热爱学习,即便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也可以升本,一路读到博士的专科生也大有人在;此外,每一所院校都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二三本、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有的创业成功,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管理层……

    如此看来,让二三本、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但是,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完全扭转这种不自信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自信需要一定的实力和成就支撑。

    我认为,自信心不能只靠空头教条的灌输,更需要毕业生个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换言之,毕业生要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自身努力拼搏,用实践来证明其实力和价值,有了大小成绩的积累,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

    任何院校的毕业生,并不都是一毕业就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不是一下就能成就自己想要的一番事业,成功都需要经历摸爬滚打,才能真正得来。老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些困难和坎坷,就很难变得成熟和干练;不走出校园,不接触和认识社会,只会产生盲目自信。

    当下,二三本院校一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之所以缺乏自信,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之下,整个社会就业竞争确实残酷,不少人还背负着高考失败的“标签”,处在“被选择”的过程之中,而社会完全消化和吸收高校毕业生还需要一段时间,难以确定的未来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焦虑和彷徨;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还没有找到自身的真正定位和价值所在,仍需要和这个社会、职业岗位进行磨合,从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重新定位自己,进而创造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走出校园面对现实,这个社会也许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糟糕。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破除“自尊”的枷锁,少一些自怨自艾,主动迎难而上,合理地定位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大胆地实践奋斗,用时间去慢慢证明自己的实力。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17日 08 版

江苏9名大学生注册三百公司卷入诈骗案
城市单身青年的网络脱单自救
写给二三本毕业生:永远不要用起点的高低去定义你自己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