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让人漂在贵州的引力发生了变化。2015年以前的贵漂看中的是这里气候宜人、山水秀美的慢节奏生活,2015年以后的贵漂则瞄准了新机遇。
王庆利是老贵漂,来时只有20岁。10年前,他和父亲乘绿皮火车从安徽老家到贵州大学报到,连坐带站,一路花了28个小时,抵达时已天黑,疲惫和失落交织。9月的校园布满落叶,有些角落杂草丛生,学校里本地同学居多,他们讲起方言来,王庆利听不懂。连吃饭都犯难,他吃不了特别辣,而贵州菜不管哪道都要丢上几根辣椒,很难找到其他口味的餐馆……
10年里,王庆利在贵州求学、安家、立业,“从开始犹豫要不要留下,到现在爱上这里,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贵州人开放包容。王庆利的同学照顾他的感受,他在的时候大家就说普通话,并且常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对王庆利而言,留在贵州是顺其自然的选择。这里环境宜居,节奏不快,王庆利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留在拥有丰富风景资源的贵州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10年间,王庆利见证了贵州的嬗变:“脏乱差”不见了,城市公共设施逐渐完善,最明显的是交通。
王庆利2014年在贵阳一家旅游互联网公司打拼时,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时经常会对混乱的交通状况抱怨一番。后来贵阳中环修通,人民大道全部通车,现在王庆利开车到20公里外的单位只需18分钟。
路通了,贵州不再掩藏在山中。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通车,贵州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加快了人才、资金、物流等要素的流动。
201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成为这个西南省份的高光时刻,此后,“大数据”便与贵州捆绑在一起。
国家大数据中心选址贵阳,从“数谷”可链接到全国乃至世界,追随机遇而来的新贵漂也在这时涌入。2015年,经济学人智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中提到,贵阳市在综合排名、经济增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3方面均列第一。同年,阿里巴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贵州在净流入城市中排名第七。
新贵漂来自各行各业,有创业者、互联网从业者,还有高级厨师、青年画家、京剧演员、音乐家等。
去年,摄影师陆昱为这些贵漂拍摄了一组照片,他们从辽宁、山东、内蒙、湖北等地来到贵州。文艺评论家张建建如是形容图像中的人物:“他们在漂移,也在自信地劳作。”
在陆昱看来,贵漂和北漂不同的是,北漂的不确定性更大,贵漂不是盲目的,是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之后的主动选择,这种人口流动是有根的。
贵州拥抱了这些流动者。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向海内外人才传递了“‘贵漂’不‘贵’,‘贵漂’机会很多”的信号。
如何让贵漂能够安心“贵定”?贵州先后制定出台了《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提供创业资助、融资服务、工作场所、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补贴等政策支持。
“这里的人才政策务实而灵活,对人才本身也高度认可。对外来人才来说,是保障,更是激励。”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梁松苗说。2011年年初,他只身来到贵阳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次年入选贵阳市首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他的海水淡化复合反渗透膜元件开发项目获得了15万元的资金扶持。2015年,他还获得了20万元的住房补贴。
陆昱认为,贵阳是座开放的城市,能帮助外地的朋友更好地融入。“影响是双向的,没有这些人,贵阳也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发展。”
王庆利跟上了贵州的发展步伐,如今,他所在的云景文旅科技公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打造全域智慧旅游云平台。贵州的旅游业也乘着大数据的东风,走上深层次提升之路。“我现在出差,不管是东北还是广西,客户总会提起贵州的大数据做得好。”王庆利说。
从中部到西南的流动改变了王庆利的人生轨迹。如今他能说贵州话、能食贵州辣,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贵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王庆利不觉得自己在“漂”。周末,他和妻子会带孩子去花溪公园散步,那里的特色牛肉粉和猪脚最美味,花溪也是他和妻子大学恋爱时常去的地方。有时坐在家里,看到妻子和孩子嬉戏玩闹,他心头涌起一股幸福感,“追求的生活品质也满足了,精神也满足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张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