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乡村产业从无到有 农民打工足不出村

西海固:扶贫车间蹚出致富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李强 李隽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29日   01 版)

    在黄土地上奔波惯了的脚,终于有机会踏进“太阳晒不到,雨淋不到”的厂房里。对于齐国玺来说,这是件意想不到的事。

    55岁的齐国玺从小在山里长大,半辈子过得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如今,他的生活模式变成每天早上7点骑电动车去上班。

    齐国玺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是西海固地区六盘山脚下一个小山村。很长时间来,他家是李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号角全面吹响,曾经的空壳村焕发新生机,李士村办起加工作坊,齐国玺也不用外出务工,在村集体的加工作坊上班,每月3000元的固定工资,还能领到集体分红。2019年,齐国玺全家脱贫。

    如今的西海固地区,从黄土地踏进厂房的农民越来越多。乡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多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上班。

    “扶贫车间修成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村,43岁的马秀花从去年12月起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了班。

    从小在贫苦农家长大,马秀花没上几天学,长大后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多年来,在干旱的大山里种几亩薄田,马秀花家生活面貌少有改观。直到5年前,她家从山里搬到地势平缓的皇甫村。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皇甫村利用本地艾草生长的良好条件,开拓艾草产业。村里新建起艾草加工制作扶贫车间,面向村民招收工人,马秀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一时间就被吸纳进入车间。

    每天早上7点半,喂完家里的羊,马秀花就骑上电动车去村头的扶贫车间上班。拿取原材料、称重、挤压成卷、包装……在扶贫车间的生产线上,马秀花熟练地制作着艾条产品。

    据了解,艾草扶贫车间共安排1063人次就业,其中固定员工63人,建档立卡户占40%,一批贫困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上班挣钱。

    不断发展壮大的艾草产业,正成为靠得住的富民产业。“从全产业链入手,建设集种植展示、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艾草种植基地,打造以旅居、医养、康体等为主题的皇甫艾医养特色小镇,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脱贫。”古城镇党委书记王克祥说。

    西海固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当地广泛建立扶贫车间,很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的路越走越宽,日常不起眼儿的手艺也能带来新机遇。在海原县关桥乡,华润集团对口支援的扶贫车间里,冯英和姐妹们坐在崭新的桌子前,拿着刻刀完成一幅幅剪纸。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千百年以来,是当地妇女消磨闺房时光,寄托情思的手工艺。随着扶贫车间的建成,华润集团发现当地妇女有剪纸和刺绣的传统,却不能换来经济收益。为了提高工艺水准,华润集团开办培训班,面向农村妇女开展集中培训。

    受到系统培训,冯英的剪纸技艺更加纯熟,这个没上过几天学的农村妇女还学会使用电脑,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剪纸。“扶贫车间给我带来了幸运。”如今,儿子在小镇的希望小学上学,冯英只管安心在扶贫车间剪纸,订单不断涌来,她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在西海固原本贫瘠的土地上,产业发展还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其中,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牛产业成为主要突破的方向,做大做强“牛文章”成为西海固脱贫的有力抓手。

    “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加上贫困程度深,群众养牛整体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多年从事农村工作,海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广平清楚,虽然当地群众有养牛的传统,可海原牛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的现实瓶颈。

    为此,海原县近年来积极联系各类农科院所、专家团队为养牛产业“把脉问诊”,同时,指导当地研究关键技术、品种改良及适合县情的产业发展模式。

    自身财力有限,海原县就抓住国家确定的定点帮扶机遇,与对口帮扶的华润集团携手,创新实施“基础母牛银行”模式,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简单地说,对口帮扶的海原华润农业公司为每头牛垫付赊销款,如果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再对每头牛进行补贴,农户只需自筹1000-2000元就可赊销1头基础母牛。养殖3年后,农民只需无息偿还每头牛的赊销款。

    2015年秋季,听说有可以赊欠基础母牛的好政策,当地村民胡玉兵凑了2000元,从华润公司赊了两头基础母牛,拉回家开始繁育。后来,母牛生了牛犊,按照华润集团和当地政府制定的惠农办法,华润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了公牛犊,母牛犊则由胡玉兵继续饲养。

    如今,胡玉兵不仅还上了借款,“牛文章”也越做越大。去年他们全家顺利脱贫。

    截至目前,海原全县已累计向117个村12819养殖户赊销西门塔尔基础母牛31796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86户31160头,带动全县形成养牛专业村52个,规模养牛场18个、合作社32家、家庭牛场81家,全县肉牛饲养量从2014年的15万头增加到现在的27万头。

    引入富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西海固农村脱贫攻坚的又一重要探索。近年来,依托惠农政策的支持,隆德县农村也努力做好“牛文章”,带动老百姓进入致富快车道。

    39岁的摆世虎是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的养殖大户,目前,他已成立自己的牧业公司,带动农户1128户,户均年增收1-3万元。“今后我将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到肉牛养殖行业中来。”摆世虎说。

    在串河村,为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党支部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租赁龙头企业闲置的养殖场进行改扩建,于2018年成立了串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合作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首批总投资达460万元。其中,争取自治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10万元(县扶贫办扶持资金10万元),争取县农业部门园区建设扶贫资金1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50万元,闽宁协作扶贫园区建设资金100万元。目前,第一批牛存栏215头,等养大出售后给大伙儿分红。

    “自从产业进了村,脱贫的步伐就更加坚实,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没了后顾之忧,只要放手去干,就能增收,致富的路只会越来越宽广。”隆德县杨河乡党委书记冶文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李强 李隽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29日 01 版

习近平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
习近平在亚投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新时代少先队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学生代表大会要按期规范召开
西海固:扶贫车间蹚出致富路
中国教育的“线上迁徙”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