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宁夏:精神“富”民托起幸福小康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30日   04 版)

    精彩纷呈的皮影戏、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作品……每到农闲或周末,宁夏固原市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就一派热闹景象,四里八乡的群众聚在一起,享受当地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

    “党的政策暖民心,文艺条件搞得好;回汉人民一家亲,人民富裕奔小康……”庙湾村里,带有浓郁地方口音的议程官抑扬顿挫地说唱着。议程官旁,一位瘦小的老鼓手卖力地擂鼓,动作迅疾利落、节奏欢快雷动。

    这是大院文艺演出的“前奏曲”。瘦小的老鼓手叫韩必武,今年72岁,是原州区张易乡的五保户。15岁那年,因村里春节耍社火他第一次摸到了鼓,就痴迷上了擂鼓。可19岁时,一场眼疾让他几近失明,从此40多年没再擂鼓。

    2010年,因退耕还林,当地乡政府组织移民搬迁,他搬到了庙湾村。政府给他盖了新房,他有4亩地退耕还林,每年有千余元补助款,每个月养老保险、五保户补助和残疾补助能领500余元。可很多时候,韩必武还是感觉自己像个外乡人,感觉孤单。“真正让我感觉成为庙湾人的,是梁云文化大院。”

    8年前,庙湾村的文化能手梁云创办文化大院,韩必武常常跑去看戏,在大院里又一次摸到了鼓。梁云看他喜欢擂鼓,文化大院有演出,就叫他帮忙当鼓手。韩必武64岁开启鼓手生涯,只要文化大院有演出,他场场必到,用他的话说,“眼睛看不清,心上豁亮了”。

    庙湾村的文化大院是一个民办公益性文化基地。56岁的大院组织者梁云从15岁就开始学习各种民间文艺,会秦腔、二胡、板胡、皮影戏等,经常自编自演,为乡亲献上文化大餐,同时,还开展各种艺术培训。

    在梁云家老院子里,原来就有个简易的露天戏台,他在这儿一演就是10年。后来看节目的、参与表演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几百人围着听戏都是常事。日子好起来了,看到村里老老少少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梁云就自筹40万元,在自家小院的后面盖了一座真正的戏院。

    有了宽敞、安全、舒适的场所,庙湾村的文艺演出更热闹了。不论乡亲们是会唱一首还是吼两嗓、舞一出还是拉一曲,都可以来文化大院表演一番。村民还和梁云的妻子朱彩霞等人一起学习剪纸、刺绣、画画,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得益于闽宁协作,福建第九批援宁工作队出资20万元,派施工队将梁云文化大院的房瓦全部换新,还修好了大院周边的道路。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让农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聚众赌博、吵架滋事的事情也就随之减少了。”梁云说,这些年来,庙湾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安居乐业一心想着致富奔小康。2016年5月,梁云家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如今,在固原市原州区,除了梁云文化大院,还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个,覆盖原州区各乡镇和街道,参演人员达5000余人。草根艺人活跃于田间地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不仅在农村,在宁夏城市社区,近年来,各种文化生活也精彩纷呈,很多素不相识的居民汇聚在一起,尽享幸福小康生活。

    银川市兴庆区前进街银华社区活动室每天上午9点多就充满了欢声笑语:舞蹈室里几人伴随音乐翩翩起舞,棋牌室内居民在楚河汉界上你来我往,乒乓球室激战正酣,社区讲堂人头攒动……

    “城市社区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但很多居民互相不认识、来往少,精神生活不丰富。”银川市兴庆区前进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社区工作者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构建包容性强、获得感好的家文化,就是要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社区有获得感和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幸福小康生活的源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30日 04 版

习总书记寄语我们“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行循自然”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秘书处负责人就第八次全国少代会通过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修正案)》答记者问
宁夏:精神“富”民托起幸福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