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团校2020年第一期青年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青年报》的4名援鄂青年代表,在中央团校演播室与2020年第一至第三期全国团县委班子成员进修班学员,就“战疫中的青春担当”进行了交流分享。
“我们关心病人的健康,同时也被病人关心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护士、儿科团支部书记、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李嘉茵,疫情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武汉中法新城院区开展救援工作。让她感动的一个瞬间是,在给一位老人扎针时,老人关切地问“姑娘,你手怎么这么凉?”隔着三层手套,李嘉茵为自己没法把手焐热再扎针而向老人致歉。没想到,老人说:“我凉点儿真的没事,姑娘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呀……”在那个瞬间,她觉得特别暖心。
在武汉,李嘉茵还向医院申请成立临时团支部,让在外“作战”的年轻同事们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持,找到家的感觉。
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团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李嘉茵感到意外又惊喜。“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堪当大任”的高度肯定,更让她深受鼓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勇敢走出安全舒适圈,冲锋在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护士王玉娥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抗疫火线,她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性。在武汉驻地安排房间,清点物资,制订生活区流程……细心的王玉娥发现,忙里忙外的似乎都是共产党员。
“生活物资有限,党员们就提出优先分配给我们。面对困境总有那么一群人会带领你走出阴霾。武汉的夜寂静无声,鲜红的党旗悬挂在会议室的墙上,我从未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党员的引领、先锋的力量。”王玉娥连夜写下入党申请书,“我比任何时候都迫切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武汉,每个人的身后,都有战友温暖的手。”援鄂期间,和同事并肩抢救老李的场景让王玉娥印象深刻。
老李入院时严重缺氧,快速过床、连接心电监护……一系列操作后王玉娥的护目镜上聚满了雾气,视线模糊,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扎动脉毫无触感,汗水浸湿的衣服冰凉地贴在身上,就在她备感无力、着急时,同事及时用超声机协助,准确帮她找到了扎针位置。“当一股鲜红的液体涌出时,我落泪了。这是喜悦的泪,是看见光、感觉黑暗缓缓从身上褪去的振奋。”王玉娥说,在武汉,每个人的身后总有战友温暖的手在托着。
除了这些青年医护人员,还有不少记者也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
《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记者孙庆玲就是其中之一。在武汉,90后的她到过火神山医院、高校隔离点、社区,采访过医护人员、患者、志愿者、隔离点和社区工作人员。“面对未知的疫情,会紧张会担忧会恐惧,但依然想去现场”。在孙庆玲看来,去现场,找真相,传递真实且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这是记者的职责,也是《中国青年报》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
记者到“红区”难道不怕被感染吗?这个问题孙庆玲也问过她的同事。她记得,与她同批去武汉的同事谢婉霏说,“我年轻抵抗力又强,即使被感染了也就是个轻症,如果被收治到方舱还能在里面采访、写几篇特稿,康复了还能捐献血浆救几个人,怎么都不亏。” 孙庆玲还记得,这位同事说,在武汉一天,她就应该像“白衣天使”一样,坚守在自己的“记者”岗位上。
在抗疫前线,看到听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孙庆玲也感受到当代年轻人的青春担当。“在病毒、灾难面前,生命很脆弱,但也很坚韧。病毒、灾难能把光偷走,人就能燃烧自己给世界以光芒和温热。”孙庆玲说,她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努力去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人生在世不要白活一遭。
“思想凝聚是第一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委书记韩璐,在驰援武汉期间,担任了中国疾控中心驰援湖北专访记者、党支部联络员和工作队综合协调员。在她看来,共青团的活动一定要抓住“思想凝聚”的核心,广大团干部要善于打开脑洞,发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共青团可以做的有很多”。
中央团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在点评中表示,在这场史诗般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青年一代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要求为要求,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冲锋在前,逆行赴难,充分展现出青年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充分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确实是堪当大任的一代。
论坛互动环节,团四川省康定市委书记张雪梅、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委副书记刘伟华、团湖北省当阳市委书记毛宇峰等学员在线提问,与嘉宾进行了交流。
论坛由中央团校教务部、轮训部承办,2020年第一至第三期全国团县委班子成员进修班全体学员通过视频方式在线参加论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