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疫情改变了世界 我们留下努力生活的影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31日   02 版)

    2020年过去了一大半,武汉“封城”也已是半年前。延续至今的疫情,让原本的非常态应对日渐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而一系列变化也让不少人感慨颇多。当社交方式发生改变,安全感开始动摇,孤独感不时袭来,职业规划产生变化,生活的另一些侧面怎样徐徐展开?我们又应当如何学会从容应对?这注定是段打破惯常的人生体验,每个人身段都低下来,我们一同弯下腰,努力托起原本稳稳的幸福。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样子,却留下了我们努力生活的影子。

    ---------------

    放低身段,弯腰托起原本稳稳的幸福

    何初晴

    189天没有看戏

    票夹里最后看的一出戏是原版音乐儿童剧《玛蒂尔达》,看完后试图跟反串女反派凶校长的帅气英国小哥“搭讪”,不仅失败还错过通往地铁的摆渡车,淋着雨走了四十分钟回家。

    被取消演出的最后一部剧是科幻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最近举办的“2020华语音乐剧大赏”里,《花束》紧跟《白夜行》被推荐。随城市经济复苏,剧场正慢慢醒来。

    198天没有进电影院

    最后看的一部电影是音乐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小小艺术影厅就我一个观众,完美“包场”,不过因迟到错过了开头,又睡着错过了中间,但看到结尾依然非常感动。

    个人“想看”片单里被推迟上映的最后一个片子是《夺冠》,影院最近逐渐复工,《唐人街探案3》里的昊然师哥、《中国女排》里的巩俐师姐,我想很快就会成功赚走我的银子、泪水。

    一家三口回老家过(避)年(难)67天

    回老家过长沙,在橘子洲头捧着网红茶饮照相。外婆说,“武汉封城前两天你们还在外头,能熬过来是毛主席保佑”。

    父母先行回武汉复工,他们有复工申请书、健康码,却连续被三个大巴司机拒载,最后外公通过曾经学生联系到司机,才把父母“拖”回武汉。父母走后,我又独自在老家和外公外婆相处35天。

    父母走后第一天,我在老家表现得“谨小慎微”,屁颠屁颠跟在两位老人身后,扫地、晾衣服、拖浴室,连开关把手都用酒精消了毒。中间陪外公散了步,陪外婆看了电视,十点半上床睡觉。最后一天失眠,不知为啥。

    远程上学125天

    一位老师表示:“眼不见心更烦。”

    一位老师表示:“你们能瞧见我,我看不着你们,怪不公平的。”

    一位老师表示:“开学见!剧场见!”

    一位老师表示:“说实话,还挺想你们。”

    一位老师表示:“假期好好充实自己,暑假快乐!”

    嗯,就这样从冬到夏,日子连了起来。

    宅家学习81天

    师哥W询问:“又是抗疫又是防洪的,武汉还好吗?”

    师姐X邀请:“争取寒假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哈!”

    师姐S激励:“希望我们都会有光明且健康的未来。”

    有点矫情,有点感动。

    没有网购的49天

    疫情前最后一次购物,买了新电脑的键盘膜。这台在2019年12月31日下单的新机器,取代了去年年底期末赶论文碰洒咖啡而报废的旧电脑,同时开启了我这一年的复杂运气。

    快递恢复后剁手第一单,买了套汉服。没穿两次,只是想让千篇一律的宅生活有个盼头,天天等发货的感受,和天天等在那个女孩楼下的心情,应该差不多吧。

    67天前,迷上网购蔬菜生鲜。

    团购拯救大家。

    “大屁股脸家”的肉和雪糕质量味道无敌。呜呜,买不起海鲜。不在配送服务区的则靠团购送。我特别喜欢某款酸菜鱼,因疫情也只得打破常规叫外卖。特殊时候,每个人身段都低下来,我们一同弯下腰,努力托起原本稳稳的幸福。

    离开北京196天

    北京,其实是有点想念的,想念她什么?

    故宫?那些建筑上精美的彩画和仙兽?东筒子夹道尽头隐藏的故事?承乾宫的董鄂妃、永和宫的德妃,长春宫的富察皇后,钟粹宫的慈安太后,哪一个历史深处的背影更加动人?畅音阁上演过哪些戏?珍妃在宫里拍过的照片,也跟她一起沉到井里了吗?

    小胡同?名人故居、土豪和老北京酸奶的聚集地,当导航失灵时,礼貌地和一个地道京腔儿“交回手”,虽然路还是找不到,但能再次被东西南北四个字的魔力“拍一拍”,也算收获。

    三里屯?这里有全北京最好看也最好喝的奶茶、咖啡和酒。有书店也有影厅。有霓虹灯和很黑的夜晚。有爱情和音乐。还有来自他乡和异国的灵魂。

    春天扫不尽的杨絮,夏天满湖的荷花,秋天短到没有,冬天如果有雪,会开心整整三天。

    还有我的寝室,简直是个小型书店,我坐在桌前,手边就有完整的关汉卿、曹禺和莎士比亚,几乎不用去学校图书馆借书。

    聊天记录里,“疫情”一词出现639次

    排名第一的词汇联想是“因为疫情”。我们因为疫情所以网课……你们因为疫情所以网购……她们因为疫情所以网恋……

    第二是“疫情期间”。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和工作,我们一样也没落下。

    第三是“等疫情过了”。等疫情过了,我要回中学看老师,我要回北京逛大观园,我要去成都加上海,我要去……考研。生活还在继续,时间并未停止。

    今年8月底,我会满21岁。芒果TV、CCTV和KTV,总会有一个作为生日礼物开启我的全新人生。而我2020年的复杂运气,也将随疫情结束而终止。

    一切都会变好的!

    ---------------

    去哪里安放“空巢青年”的孤独

    木子沙

    自从“空巢青年”这个词流行后,我有时也用这个词来自嘲一下。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这也是我的真实生活状态。大城市里,“空巢青年”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缺少家庭生活,缺乏情感寄托,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也变得十分模糊,我们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品啜着专属于自己的孤独。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社交疏远成为一种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而这种类似的疏远却是“空巢青年”一直以来的常态。我不得不居家隔离、在家办公,我有了更多独处的时光,也意味着会有更多机会直面自己的孤独。原本习以为常的“独自”,辛苦建立起来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平衡,也因疫情来来袭而打破。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的生活节奏也渐渐回归到接近疫情暴发之前的状态,新的平衡在悄悄地形成,原先用来排遣孤独的方法开始继续奏效。说到底,这种始终伴随着我的孤独感根本无法逃避,也无处可逃,只能面对,找到可以安放的空间。

    孤独感从何而来?首先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孤单状态。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漂泊,家人不在身旁,租住的房子里缺少家的温暖,生活局限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维度压缩成几点一线,有时难免会顾影自怜。

    在“996“变成标配、加班成为常态的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以“社畜”自嘲,这自嘲中多少有几分无奈。我也异常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守候和陪伴,对爱情和婚姻抱有很高的期待,但这种渴望却无法得到满足。这次疫情,让我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更深刻的反思,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

    孤独虽然始终伴随在身边,但我渐渐适应了它的存在,学会跟它握手言和、和谐相处。无法与家人团聚,见不到家人,我增加了给妈妈打电话、视频聊天的频率,听一听她熟悉的声音,看一看她熟悉的面孔,也让我觉得自己并未离开家乡、远离亲人。

    疫情期间,电话里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视频中一次亲切的交谈,都显得尤为珍贵。至于对爱与被爱的渴望,有时可遇不可求,不如将其转变为积极生活的心态,多用心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等待着美好的另一半的出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朋友之间的相互关怀、时常的心照不宣、偶尔的守护陪伴,都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温度和色彩。上个周末,我还与三两好友漫步在颐和园中,观湖赏荷,谈天说地,“空巢青年”有必要不时和朋友“抱团取暖”。

    孤独感并不一定会导致悲观,它也可以成为看清自己后继续前行的动力。尽管生活浩大,城市喧嚣,孤身一人能量有限,出租屋内空间狭小,但我相信,只要真实且认真地生活,孤独感的苦涩中就会慢慢生出甜味。

    ---------------

    启动人生B计划:重构安全感

    柯锦雄

    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让大家的日常行为方式也跟着改变了:口罩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体温成为健康的标准线,日常宅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当客厅变成了“游乐场”,厨房成为了“美食街”,电影有投屏,社交有微信,曾经以为的不可或缺,在疫情面前又变得可以被替代。

    疫情期间的几段经历,也让我对“安全感”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我几乎一步都没有迈出家里的大门。虽在身在北京,但想到此前在城市各个角落游玩的景象都有些渐渐模糊了:故宫的厚重,昆明湖的柔软,798艺术区浪漫的文艺气息,三里屯纷繁的潮流色彩……我已记不起来最后一次去电影院看的是不是喜剧,最后一次旅游是去哪里,最后一次陪妻子逛街是什么时候。

    夫妻二人都有一份月入过万的工作,每周能一起出门看场电影,每年能在国内和境外旅游一次,老人身体还健康,有时间约朋友到家里聚个餐,时不时看看还有什么热门的话剧,听听好听的音乐会……对于许多像我们这样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这座城市所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如此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让我慢慢养成了符合自己节奏的生活习惯,也正是这无数个“小确幸”,构筑了我的生活安全感。

    可是在疫情冲击之下,我却忽然意识到了生活的“无常”:我们太习惯把已有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却忘记一切都可能会发生改变。今年年初,公司部门大变动,原本人才济济的部门,最后只剩我一人形单影只。此后,我的工作内容也被压缩到极限。虽然心情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我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从以往快节奏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思考一下工作规划和家庭未来。

    结婚以前,我习惯到一线城市打拼,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于是,在这座城市打拼、扎根成为一种惯性,我却从未认真思考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我总是把城市与生活交织起来,许多日常活动也倚赖着城市的各类公共设施。但这次疫情让我退守回家,反躬自问,才发现城市是城市,生活是生活。年龄渐渐增长,家庭逐渐稳定下来以后,我才体会到:生活的本质,也不过是简单的相濡以沫。

    安全感受到威胁时,人才会清醒地进行反思。工作中的危机感,让我重新思考了所在岗位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未来。大学毕业后,我的几份工作都与媒体相关,最近几年一直在商业门户网站从事新闻评论工作。虽然我喜欢关注时事热点,擅长理性思考与表达,但是我也逐渐意识到:网站编辑是一个门槛不高、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而且此类工作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当这些机会并不专属于我,职场新人一波波涌现时,我的安全感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不禁开始现实的考虑:自己这朵“前浪”,应该如何避免被“后浪”们拍在沙滩上呢?

    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作出了两个变动较大的决定,也算是启动了一种人生的B计划。第一,我与妻子非常正式地商量了去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可能,其实这一直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选项,只是我们总是耽于惯性,对这一变化的可能视而不见。

    第二,当六月份公司正式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时,我也开始了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复习。妻子是一名律师,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培养了自己对法律这门学科的兴趣。现在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了,我不能一味局限在既有的知识框架之内,还是要不断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疫情冲击之下,我一度对安全感产生了怀疑。可是当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有所晃动后,我还是选择积极应对: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构筑真正的安全感。

    ---------------

    文艺女青年的线上仪式感生活

    白简简

    身边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大概因为我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常客,熟悉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不会错过电影院上映的热门电影……如果这些算文艺的话,我就勉强承认这个身份吧。

    然而,2020年过去了7个月,我却始终蜗居在北京东五环外的出租屋内,没有怎么出过门——就算出门似乎也无处可去。虽然影院、博物馆已经限流开放,但在疫情之下,人们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尚需时日,业余文艺生活也不像工作、吃喝那么“刚需”。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想,因为疫情,文艺生活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众所周知,去电影院看电影,除了感受精良的视听效果,还包含着一种仪式感。和谁去、观影后讨论,甚至看大片时吃的爆米花,都可以成为这项活动的组成部分。虽然每年影院上映的电影限于数量和品类,只是我观影的一部分,但自己在家看,终归缺了点什么。

    有一天,我发现了一种方式:在某视频网站,有“邀好友一起看”的功能。我创建一个“影厅”,再把邀请链接发给好友,他们就能进入这个“影厅”,与我同步观看。一个厅限10人,播放进度由我控制,最关键的是,软件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自带聊天功能,如果屏幕前的人自备爆米花可乐,就假装在电影院私人定制的“VIP影厅”吧。

    就这样,在一个周末的晚8点档,我在朋友圈招募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欣赏了梁家辉主演的《情人》。在那么大的北京,能和你跨越几个环一起约电影的都算“生死之交”。而这样的观影方式,反而让我拥有了几个以前由于“地理隔离”而从未约过电影的朋友。在观影后的讨论中,对这部看了又看的经典老片,他们居然还能发现新的点——比如,女主的草帽有网店同款。

    除了电影院,多为室内场馆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文化场所之一。博物馆大多推出了线上展览,制作不可谓不精良,但坦白讲,屏幕上的二维图像,终究无法和身临其境的展厅空间相提并论。尤其是面对一件历经千百年时光的文物,不站在它面前,是不会有“对话”感的。

    但是——对的,我又要转折了,不要揪住无法弥补的缺陷不放,对线上展览,观展角度不妨从“体验”,转变为“学习”。当然体验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这里所说的学习,更偏向于理性的分析、总结。

    线上展览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限时、不限流,只要你愿意,只要不停电断网,看一天也可以。而且每件展品往往都有高清无码大图——清晰度是你在现场用肉眼看都无法达到的,以及详细的背景介绍——你还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这样一场展览认真看下来,就像是上了一堂完整的课程——没记住没关系,我们可以再看一遍。

    现在,博物馆已经陆续开放,有的线上展览同时在线下陈列。当我走进屏幕上熟悉的展厅,这种“体验”相比初来乍到时的新鲜感,又多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的胸有成竹和豁然开朗。

    相比电影院和博物馆,书店算是开业较早的,只是去的人不多。北京的书店还开通了“外卖”服务,我不光一日三餐仰仗外卖小哥,连“精神食粮”也能让外卖小哥投喂。曾经实体书店吸引我的主要是书店营造的“现场感”,以及能翻一翻这本书到底在讲啥,而“外卖”让我看到的是书店在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

    疫情对线下文化活动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弱,而疫情期间诞生的新事物,有的或许能保留下来。现在的我,看着出版社的直播买书,买出了“抢货”的新感觉;在“私人影厅”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顺便举办观后讨论会;博物馆还是要去现场的,但去之前和之后,都可以在线上学到更多……疫情改变了生活的样子,却留下了努力生活的影子。

    ---------------

    当浪荡天涯暂停于大理的植物日志

    酥肉的朋友

    我的朋友Roy和Sue,是微博认证的旅行视频博主。他们是粉丝口中的“神雕侠侣”,也是照进我日常生活里的一道光。每当我想透透气,却又不能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我就会打开《Roy和Sue的奇妙旅行》,就像是掀开厚重幕布的一角,瞥见人生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可能。

    去年,Roy和Sue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冒险,他们决心退掉了自己在北京作为“据点”的房子,从此四海为家,展开了一场盛大的巡回旅居。从清迈到印度,从哥伦比亚到秘鲁,从土耳其到苏格兰,整整400天里,他们头也不回地旅居了12个不同的国家——直到他们在芬兰的漫天大雪之中,听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

    随着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是Roy和Sue,几乎所有旅行博主都遇上了“旅行禁令”这道令人无奈的难题。许多曾经每天元气满满地更新社交媒体的旅行博主,突然便沉寂了下去。在行业观察者的冷眼之中,这种变化体现的似乎只是景气与不景气,但是,对旅行博主个人而言,这种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出行计划的取消,也是职业进程的停摆。而对那些通过旅行博主的分享见证人世繁华的关注者来说,则更像是失去了熟悉的朋友,也失去了一扇面朝阳光的窗口。

    不过,就在我隐隐为Roy和Sue俩发愁的时候,我忽然欣喜地发现,他们竟然没有断更,还在大理找到了一个“新家”。是的,就是那个《还珠格格》里主角们流浪天涯的目的地: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大理。而他们也摇身一变,从“旅行博主”变成了“定居博主”。

    视频的画面里,一座苍山脚下的老院子如画卷一般展开。院子里游着一池锦鲤,四周是环墙肆意生长的盎然绿意。他们原本像是“没脚的小鸟”,如今却转身成了“扎根的植物”,在改造庭院的过程中,亲手呈现旅行中关于理想生活的设想。他们搭建起“酥肉博物馆”,将旅行四年间的藏品一一归置;他们记录过去一年的游历感想,在寺庙的钟鸣和时节里的雨声中结集成书。毫无疑问,他们又一次成功地将生活过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Roy说,在环球旅行的后半段,他们就计划能在之后沉淀一段时间,对过去的旅程做上一个小结。因此,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显得特别严重。只不过,他们原本打算回国后多走一走,慢慢寻找理想的落脚之地,但却因为疫情,不得不在匆忙中直接奔赴大理。幸运的是,他们一下就找到了这个仿佛注定属于他们的院子——面朝洱海,日出日落,微风细雨。

    对Roy和Sue而言,疫情前的生活,意味着随时打包、说走就走,但被疫情“困”在大理的日子里,他们不会再需要为起床后没有任何安排而惊慌。他们可以关心百香果、关心桂花、关心枫树,感知四时和近在身边的美好,同时继续向大家分享生活的点滴与见闻。

    Sue在疫情后的视频中分享以往旅行中的衣服、包包、纪念品,也记录大理生活的日常,她笑起来的眉眼,和往期视频中一模一样。她本打算在大理安顿好后,就开启第二季的“环球旅居”,但疫情无情地断绝了在短时间内出国旅行的可能。于是,他们决定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以开拓国内旅行亮点的形式重新回归“主业”,成为一边行走,一边记录的“旅行博主”。

    他们最新的微博里,记录着开到第4茬的金银花,也记录着对国内旅游的尝试和计划。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冲击了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也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可能幸运地发现,自己的部分计划没有受到影响,但更大的可能,是你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Roy和Sue的千百种生活,暂时定格在了大理的夏日植物日志。虽然他们出海的大船因为疫情暂时搁浅,但他们随机应变地为自己的船舶修建了一个崭新的港湾,待到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便能再度扬帆远航。疫情或许突然之间让许多人的生活不情愿地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只要带着随遇而安的心境,以自己的方式去努力,我们便能在“重启”时更加从容与坦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31日 02 版

疫情改变了世界 我们留下努力生活的影子
放低身段,弯腰托起原本稳稳的幸福
去哪里安放“空巢青年”的孤独
启动人生B计划:重构安全感
文艺女青年的线上仪式感生活
当浪荡天涯暂停于大理的植物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