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的丹凤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该县14-35岁的青年有10万人,占总人口的33%。
“如何通过改革破解基层团组织在社会上缺少存在感、在青年中缺少影响力、在大局中缺少贡献度等现实问题,使共青团在县域恢复基本的政治功能、形成初步的社会功能,让党委政府有获得感、让青年有获得感?”在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看来,这既是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方向,也是丹凤县委高度关注的“破题”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的群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郑晓燕告诉记者,作为全国18个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丹凤县委高度重视,主动担当政治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紧抓关键环节,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思路,集各方力量、做坚强后盾,全力保障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落实。
改革试点伊始,丹凤县委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担纲”,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改革试点推进会,讨论改革方案。同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成员单位进一步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各个层级职责任务、会议制度、议事程序等,从人员编制、组织机制、财政预算等方面全力支持改革推进。
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对改革方案中4个方面30项改革任务73个具体事项逐一细化,建立改革任务分解台账,通过清单式推进、责任化落实、定期汇报交账等方式,夯实改革责任。
郑晓燕介绍,为保证问题解决的长效化、制度化,丹凤县委还将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及年度考核、巡察监督等方面,在年度考核中占党建考核分值的8%。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听取两次共青团工作汇报,明确团县委书记列席县委常委会、镇(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列席镇(街道)党委会议。
不仅如此,共青团改革所需的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优先保障。改革试点以来,已设立青年发展专项经费20万元、少先队工作经费3万元、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保缴纳专项经费42万元,为每个镇办落实团建经费2万元,“确保基层‘有钱办事、有力成事’”。
在坚实的制度、经费保障之上,全面打造专业化干部队伍成为丹凤县改革的突破点。“提高团的干部岗位吸引力,是做好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前提。”郑晓燕告诉记者,只有彰显“有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建立有效的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为团组织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激励其发挥作用。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团丹凤县委增加两个事业编制,并开发两个公益性岗位,配备团建指导员209名,逐镇(办)配齐了专职团委副书记、村(社区)团支部书记、学校团队干部。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配备共青团、少先队干部531名,不仅解决了基层团组织长期存在的编制不足问题,也使基层团干部队伍实现了“年轻化、专职化、专业化”。
“有人干事”,还要“能干成事”。在丹凤,基层团(工)委书记培训被纳入县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计划,按照每年1/3的覆盖率,先后分类培训各级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110余名,2万多人次参与“青年大学习”等活动,有效弥补了基层团干部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
“引力计划”是丹凤团干部培养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访(团员青年)、问(需求建议)、讲(形势政策)、评(业绩质效)、议(思路举措)”流程管理,“团干部密切联系服务青年”形成机制,团组织的凝聚力、团干部的亲和力、团工作的引领力和服务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引力计划”推动下,每名专职团干部至少常态化联系3个基层团组织、20名以上各领域团员、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弱势群体青少年,开展“点对点”指导帮扶,每月在基层开展工作不少于5个工作日。此外,通过团县委委员、候补委员联系团代表,团代表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团的干部得以制度化广泛联系、服务本选举单位及周边团员青年。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在丹凤团干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团干自评互评、团员测评、党政考评、第二方抽评和工作跟评相结合的“5+1”评价体系中,连续两年评优的将作为推荐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连续两年评价倒数3名,经过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辅导帮助仍无明显起色的,会同干部管理部门进行调整。仅今年,县委提拔重用的35岁以下青年干部就有14人,其中4名团干部经过推优被提拔任用到重要工作岗位。
系列保障措施让团员青年在聚力脱贫攻坚、服务经济发展等主战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全县最大的移民社区建成凤冠新城“青年之家”,通过开展思想交流、青年议事、志愿服务,服务社区居民1.5万人,使团员青年成长为党组织的好帮手,壮大成为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棣花古镇景区建起“青春驿站”,发展团员青年志愿者86名,赋予古驿站服务、培育、传承3个时代内涵;补位景区建设,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次,服务县内外青少年万余人,打造旅游服务的青春品牌。在县域工业园区团工委,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围绕“政治上引领”“技术上创新”“岗位上争先”,充分发挥年龄、思维、理念优势,在电商直播、科技创新、岗位贡献等方面创先争优,为丹凤县域经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创业10万+”、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为抓手,累计发放创业贷款3600万元,培育支持112名青年创业,建立夏雨食品、岭南牧业等青年创业基地18个,带动234名贫困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
“各级领导的共同关心关注,使丹凤的党建、团建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拍共奏’,共青团改革试点的‘加速度’得以充分激发,团旗团徽在发展主战场熠熠生辉。”郑晓燕表示,下一步,丹凤还将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原则,努力构建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团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