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新消费驱动新经济增长

上海:小康生活飘落“舌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07日   03 版)

    比寻常地摊煎饼果子稍贵一些,但不用排队等候的早餐,你会不会心动?价格略高,但能送货上门的菜品,你买不买?帅气空乘在社交平台上向你推荐的穿搭心得和网红餐厅,你心动吗?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开始试点了,你有没有兴趣坐一坐?

    在上海,新的消费模式吸引人们去尝试。来自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上海全市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实现3116亿元,同比增长14.3%。

    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上海是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这里的居民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感受到新经济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经过对新经济、新消费领域5天的采访调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上海市民的“小康生活”简简单单,落在“舌尖”。

    不是“不消费”,而是“更善于消费”

    7月16日上午8时许,上海黄浦滨江歌斐中心B2层的盒小马上海首店,在楼上12层办公的杨先生从地铁13号线世博会博物馆站下车,不用去室外淋雨,直达盒小马自助取餐点,打开手机条码扫一扫,取走了自己从家里出门前预定的煎饼果子。

    “这是全球第一个自助取餐的早餐摊位。”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沈丽介绍,这种摊位专为青年上班族而设,他们喜欢“下单10秒钟、多睡10分钟”。记者看到,这个早餐点上的餐品有40多种,包括煎饼果子、包子、手抓饼、豆浆、粥等中式餐点,还有面包配咖啡的西式餐点。

    这是上海早餐工程的一个缩影。2011年,上海被商务部列为“全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截至目前,上海有24家中央厨房直接配送1800个早餐网点,间接配送6000个网点,这些“放心早餐”已占上海全市早餐供应的50%以上。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说,在疫情影响下,上海人不是“不消费”,而是“更善于消费”。关键在于,“更善于消费”的上海人,能否在市场上找到令自己满意、愿意掏钱的产品。

    疫情期间,叮咚买菜“火”了。该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胡佳瑱介绍,疫情期间,客单价从原来的70元左右一下子提高到120元,快递小哥业务量从原来的每人每天80单左右,增加到120单以上。

    在叮咚买菜上海淞虹店,记者看到,这个250平方米的小店放置了9个冷冻柜、12个冷藏柜和20多个常温货架,共计1600多种单品。所有单品都是大数据平台根据每个站点方圆3公里范围内客人下单的喜好配置的。不同的站点,客人喜好不同,配置不同。这种“产地直采+前置仓配货+29分钟上门”的模式,受到上海青年群体的欢迎。

    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给盒马发证的城市,我们的首店、首单都在上海开启。”沈丽说,盒马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得益于上海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制度创新。2015年,盒马在上海取得了全国第一张新零售《食品经营许可证》。

    这张证看起来普通,却是制度创新、制度突破的产物。“这在过去,根本不可能。”沈丽说,盒马鲜生的门店既销售包装食品,又可以直接购物、现场做菜,这涉及到两张证,“一张证允许吃饭、就餐,一张证允许像超市一样卖东西。”

    上海开出了全国第一张“两证并一证”。也正是这张证书,让盒马得以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向这种“网订柜取”模式颁发了首张餐饮证书,下一步,还将在辖区内尝试实施“一证多址”的探索。这成为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情况下,制度创新的新样本。

    同样在上海获益的,还有拼多多。在上海刚刚过去的“五五购物节”期间,拼多多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与凤凰、英雄、自然堂等上百个上海老字号品牌共同推出“上海制造”特别专区,推出5000款名优产品,累计带动线上线下新经济消费超178亿元。

    “我们的店小二第一次走进线下商场给网友带货,我们30亿元的补贴第一次从线上走到线下。”拼多多副总裁陈秋介绍,下一步,拼多多将更多开拓内需市场,把数据、行业模型对老字号企业开放,帮助企业找准青年消费者的“需求敏感点”,为消费者按需定制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民如今还能在嘉定区安亭镇50多公里范围内享受到滴滴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服务。这也是上海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为新经济开的一道口子。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队长邢培毅介绍,2018年3月至今,公安机关已经为20家企业共78辆转入测试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发放测试号牌,“我们对企业内容的调整和工作持开放态度,我们也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商业化运作。”

    “国际风”吹到崇明农村

    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高品质生活不仅存在于城市、市中心,这里的郊区百姓同样也离“高品质”很近。

    位于崇明岛东南端的瀛东村,是上海唯一一个至今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这个目前有95户238人的小村庄,从上世纪80年代围垦土地,到90年代发展淡水养殖、水果种植,再到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村民都是村集体企业的股东。除了股份分红,村里满50岁女性和满55岁男性每月能领养老生活补贴960元;在村户口的每人每月能领粮食补贴300元。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兴起,村里投资建造旅游别墅,将传统的农家乐旅游转变成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今年57岁的陆正东干劲十足,他自学了种植水果的技术,24小时在生态园值班。在他的带领下,5名参与生态园管理的村民能拿到月工资4000元。

    另一边,港沿镇园艺村的“瓜子黄杨”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村里的年轻人会定期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自己创业的点滴,分享自己的生活。2018年,镇里还聘请了中外专家进村,改进黄杨品种;定期为村民培训盆景技艺,让村民了解国际市场风向。如今,“瓜子黄杨”成了园艺村的品牌,这里每棵黄杨树的二维码都有高度、树龄、参考价格等信息,方便采购商选择。

    2018年,园艺村“瓜子黄杨”销售产值达4000万元。今年66岁的村民茅锦昌每天会在他的“子孙满堂园”修剪黄杨树,“以前种黄杨赚钱少,所以没种那么多。现在黄杨销路好,又学了技术,靠卖黄杨一年可以收入20多万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07日 03 版

李蕉:传递价值观靠活生生的人
郭亭亭:“脑洞”变现者 创业追梦人
河南开展重点项目青年突击队誓师大会活动
三部门发文帮扶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上海:小康生活飘落“舌尖”
湖北恩施:洪水过境映照青春底色
奋战在“红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