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毕业生的观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孔斯琪 曲俊燕 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13日   04 版)

    《村里阿露》系列之一

    南京艺术学院2020届本科生 陈露

    陈露坐在安徽宿州老家的房子里,扮演乡村女性。作者从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出发,以自拍的方式扮演乡村文化深处的女性形象,以此展现乡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内心的不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This is a story box》(这是一个故事盒子)手工书 

    中央美术学院2020届本科生 高铭璐

    这是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互动实验。24小时内,来自世界各地的44名参与者发布双手伸向屏幕两侧中点的影片,并由作者利用社交媒体中的短视频自动播放功能将其联系起来——人们在白天与黑夜、城市与树林、冬雪和夏日中随机地拉起手来,形成了一个不断旋转的“故事盒子”。作者用手工书的方式输出了这次互动实验的成果,将截图照片三张一组缝制在一起,在翻动书页时,人们的手可以随机地“拉”在一起。

    《视界》系列之一 

    齐鲁工业大学2020届本科生 薛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不少媒体报道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这个场景表现的就是作者想象中病毒发源的过程。四周的塑料小人用红线牵制住“蝙蝠”,象征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也隐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疫情期间的家庭影像》系列之一 

    武汉传媒学院2020届本科生 胡新昊

    4月18日,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公园,胡新昊(右一)与家人拍摄全家福。这是一张经过“策划”的照片,作者通过场地、人物位置和朝向、环境细节等多个角度传达了家庭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疫情期间与家人的长期相处,激发了作者对家庭关系和爱的深入思考。

    《面具之下》系列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2020届硕士生 魏皓亮

    2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从云南乘专车返莞复工的务工人员准备集合离站。年初疫情暴发后,作者走向抗疫一线进行拍摄,并在东莞市返工潮期间深入汽车站及高铁站,记录这座制造业大城的复工复产之路。

    《迹化》系列之一

    浙江科技学院2020届本科生 翁琳琳

    右:2019年12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翁爱芳下班后在出租房中叠衣服。左:翁爱芳的农村老家。翁爱芳1994年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如今和丈夫一起在澳门做装修,年收入30万元左右,除了春节几乎没有时间回家。2012年,她和丈夫在城里买了房,父母也搬进城里,老家房子已经没人住了。

    《双城异居》系列之一 

    天津美术学院2020届本科生 杨绮琪

    (左)4月28日,广东省深圳市,在工作间隙休息的父亲,身后是他工作的露天大排档,父亲是这家餐厅的主厨。自结婚起至今的22年间,除了因工作变动偶尔回家,父母一直分居两地。

    (右)5月19日,广东省佛山市,母亲在家附近的广场上休息。看完这组作品,母亲说:“忽觉一晃已经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过了20多年,期望(未来)一家人可以一起生活。”

    《社会病的自我剖析》

    湖北美术学院2020届本科生 钟煦恩

    通过对种种当代社会心态问题的观察,作者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动作符号提取出来并由自己扮演,结合童话故事的隐喻元素,构建了一幕幕具有不同故事情节的影像剧场。

    今年的毕业创作,对摄影专业毕业生来说注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疫情防控、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有人突破重重困难完成了原本的创作计划;有人另辟蹊径,或以自己、家人为模特,或用线上图像“实验”替代实拍;还有人有感于这场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用影像展现个人对疫情的关注、记录和思考。

    在安徽宿州农村的一间老房子里,一名身穿白衬衣、黑裤子的女孩坐在床上,用一把亮蓝的塑料梳子梳理着刚留长的发丝。傍晚暖色的夕阳照在她身上,像极了电影画面。

    这是陈露毕业作品《村里阿露》的一个场景。照片中的人是她,但又不仅仅是她。今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的陈露,采用自拍和扮演的方式,将个人在乡村成长的体验扩大到整个乡村文化深处的女性身上。她的作品中,藏着邻居家受到家长漠视的女孩、在田地里劳作时望着远处出神的妇女,还有步行几公里独自上下学的女学生。而这些形象背后,都是那个乡愁满满却又难以真正融入乡村的自己。

    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钟煦恩同样以自己为模特,在“长卷”上构建出一幕幕看似荒诞却意味深长的剧情。她扮演的每个角色,实际上都在隐喻当代社会中人们热衷于“秀恩爱”、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等种种“社会病”。钟煦恩认为,自己的肖像是“最容易获取的素材”,也是最不容易产生肖像权纠纷的。她用眼罩遮住角色的眼睛,仅强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演着似曾相识的世间百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不少毕业生的摄影创作计划,却也促使一些学生以疫情为题进行记录和创作。

    广州美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魏皓亮从疫情暴发初期就开始持续记录身边的疫情影像,他拍下了老家广东东莞在疫情期间的城市街头、医院、高速路出入口,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迎接返工大潮的车站、复工复产期间的工厂食堂。东莞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近500万的制造业大市,在此之前,魏皓亮已经连续5年拍摄在春节期间变为“空城”的家乡,今年的拍摄对他而言,可谓截然不同的体验。

    因疫情被“困”家中的薛岩,则将她的所见所感以一个个由现成品组合而成的微缩景观呈现出来。她用网上“淘”来的塑料小人和家中的食物、防疫用品作为摆件,试图还原疫情期间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事件,地瓜、花生、棉花……甚至盛鸡蛋的纸壳都成为“道具”,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索。

    武汉传媒学院的胡新昊,因为疫情在山东老家待了半年。疫情仿佛让家庭变成了禁闭的房间,在压抑的环境下,每个人的多面性让家庭内部显示出张力。看似纪实风格的画面,实际上经过了胡新昊的“导演”,从全家福中每个人的位置、朝向,到整体的黑白风格,都成为他表现特殊时期家庭关系的符号化手段。

    以自身经历为灵感进行创作,是不少毕业生首选的方法论。天津美术学院的杨绮琪用4个月的时间,分别去往父母居住的城市拍摄他们分城异居的生活。照片两两一组,利用相似的场景和构图消解了地域的差异性,仿佛父母二人在错位的时空中无声对话。同时,通过对父母居住空间细致的观察和拍摄,作者似乎也慢慢填补了自身所缺失的家庭记忆。

    浙江科技学院的翁琳琳则把镜头对准了福建农村老家的“空心化”现象。她用小半年的时间走访了5个城市,记录在福建省内外各地打工的亲属、村民,并与他们在村里老家空荡荡的生活场景相对比。翁琳琳给作品取名为“迹化”,村里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运动轨迹,对她来说像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

    这些年轻的影像实践者以图像作为媒介,试图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记录当下、表达自我。虽然因为疫情,许多作品很遗憾地无法在线下展览中得到呈现,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不同媒介上碎片化的观看,窥见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态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孔斯琪 曲俊燕 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13日 04 版

毕业生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