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拂晓,某训练场万籁俱寂,寒气逼人。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划过天际,一道钢铁巨龙般的车队蜿蜒驶向阵地,覆盖着伪装网的大型装备车发出隆隆巨响,惊醒了莽莽群山。
“占领阵地!”“起竖导弹!”
无线通信设备中传来的指令和应答,声音很年轻。傲指苍穹的硕大导弹旁,忙碌的是一个个肩扛“一道杠”的学员号手。
“华山,300号请求点火!”发射进入倒计时,阵地号手向指挥所发出请求。
指挥所回应:“300号点火!”
“点火!”随着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0号指挥号手王海成一声令下,一枚墨绿色的导弹怒吼着撕开天幕,朝着预设靶区疾驰而去。数十秒后,其他发射场坪矗立的导弹相继“点火”腾空。
“点火成功!”“分离正常!”“飞行正常!”“遥测跟踪正常!”“弹头起爆!”
末区传来消息: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号手们冲出掩体,欢呼雀跃、相拥而泣。在远隔数千公里的火箭军工程大学校园内,学员、家属们从电子屏幕同步观看了发射过程,多枚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校园里一片欢腾。
望着一条条划过天际的白云弹道,现场坐镇指挥的该校校长李华表示:“组织学员进行实弹发射,有助于学员缩短胜任未来基层岗位的‘磨合期’,贯通校门到营门的‘最后一公里’。”
一
导弹实射是火箭军部队训练的最高形式,也是院校组织实战化教学活动的最高平台。刚打完人生中第一枚实弹,毕业学员王海成激动地表示:“经过这次实弹发射任务,对于火箭军各个岗位的严谨性和细致性,特别是稳妥可靠性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和王海成一样,该校数百名临近毕业的年轻学员,在全要素、全流程的演训环境下提前感受一线作战部队的实战化备战训练要求,在导弹发射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毕业答卷。
火箭军工程大学是我国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学校校史馆里,陈列着2006年该校首次组织毕业学员赴西北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时留下的导弹残骸。
从那时起,学校就不断加大教学转型力度,瞄准部队实战需要,率先走开大型导弹实兵实装合成演练新路,通过把学员置身于实战中摔打磨练,真实体验战时部队运作模式,有效促进学员向战斗员转变,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未来作战需求无缝对接。
在硝烟弥漫的发射场坪,此次任务前指总指挥、该校副政委操志斌表示,近年来,学校每年毕业季都要组建起一支寓意“牵引‘东风’、托举长剑”的“东风导弹旅”,在一次次发射流程演练中锤炼学员实战本领。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校临毕业学员5月份才返回校园,实弹发射任务筹备时间较往年少了一个多月。担任东风导弹一旅旅长的王性利,曾任作战部队旅长8年,实战化训练经验丰富。
在王性利旅长的提议下,东风导弹旅“一班人”研究决定,提前研究确定岗位号位,让学员利用在校隔离时间背记熟悉规程,并采取“人员自训、混合编组、滚动轮训、全程考核、择优选拔”的方式,组织多个专业融合并行展开训练。
“上午熟悉装备,下午就考核,考核全部通过。”6月1日,东风导弹旅组织考核,身为主考官之一的东风导弹旅技术室主任王雪梅对学员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今年是学校第十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王雪梅参加过七次,“通过实弹发射任务,让主战专业的学生熟悉整个导弹武器系统的运用过程,并了解对保障专业的需求,这对他们将来综合运用相关知识非常有益。”
王雪梅说,让学员来当操作号手、当指挥员,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操作号手。“包括跟一些老班长沟通交流,更为学员今后到部队爱兵、懂兵、带兵奠定了基础。”
二
在今年的毕业实弹发射任务中,还有6名英姿飒爽的女学员。
“你们愿意组成一个女子发射班组,完成实弹发射任务吗?”4套发射班组成立一周后,技术室主任王雪梅来到技术营,邀请6名发射工程专业的女学员再成立一套发射班组。
能有机会亲手送火箭上天,女学员们越想越兴奋,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
全新的规程,每一名号手都是从零开始。初入发射营,作为0号指挥长的女学员李如敬压力很大。为了能使自己快速提高,顺利完成实弹发射任务,李如敬不满足完成规程要求,给自己设置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通识所有号位的要求。”
“作为一个发射架指挥长,不能让我们这个发射架掉链子,不能在任何环节、任何地方出现比男学员差的情况。”李如敬铆足了一股劲。
“在琢磨发射流程过程中,她们详细了解了武器系统的使用,还想到如何去优化它,这将为她们第一任职打下坚实基础。”李如敬的表现,让王雪梅教授刮目相看。
青海籍女学员赵沂平个子小小、性格开朗,说话快、手脚也快。编入发射单元以后,她担任测发控号手,成为导弹发射的“金手指”。刚开始进行操作训练,赵沂平一味图快,对装备“不够爱惜”,比如插拔电源时常常用劲过猛。
“执掌大国重器,稳稳当当很重要。”训练把关过程中,教员王雪梅的教导严谨而温柔,“沂平,你慢一点,每一次操作要精准,手法要到位……”
曾是学校校史馆讲解员的赵沂平,想起建校初期学校缺少实装时,大家用麻绳、纸板开展训练的情景。“每一个部件都是大国重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用生命去呵护。”后来参加训练,她都先说口令,再做动作,“时刻提醒自己慢一点、稳一点”。
确定了她们班组负责5号车后,赵沂平每次登车前,都会在心中默念三遍:“5号车,我爱你。”经过刻苦训练,赵沂平最终成长为“不做错一个动作”的金牌号手。
由于只有一套某型导弹的训练装备,却成立了5个发射单元,5个发射排就“换人不换马”地连轴训练。女学员李聪慧有点恐高,在选择号位时她选择了瞄准号手的岗位。然而,这个相对独立的号位也需要登上发射车,为导弹卸下伪装。她经常在其他班组使用训练弹训练时,跑到发射车上练习登车,在反复训练中让自己慢慢克服恐高。
“耳聪目明,才能瞄得准、打得准。”王雪梅教授称赞李聪慧的名字很贴合火箭军发射号手的要求。
多一个班组就多一份竞争压力。6名女学员与3名战士新组成的班组进入发射营后,立即引发了“鲶鱼效应”,男生班组训练更加刻苦,生怕在操作技能或训练作风上被女学员比下去。
女学员发射班组比男学员班组成立晚一周多,但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模拟操作与实装操作同步进行,一个人干不了的体力活两个人一起干。最终,女子发射班组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导弹“发射权”。
三
“出征!”历经不足百天的强化训练,该校临毕业学员迎来高光时刻:跨区机动、伪装防护、野战宿营……兵车西进,他们成功抵达高原驻训场。
旭日东升,朝霞洒满导弹发射阵地,发射零日终于到来。占领阵地、展车起竖、转弹瞄准……发射进入5分钟倒计时,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巨龙”身上。
随着一声“点火”号令,学员郭啟锋用右手拇指使劲按下红色按钮。数秒钟后,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导弹腾空而起,如同一条怒吼的“绿龙”,喷射着烈焰直刺苍穹。发射现场,大地在震颤,空气仿佛要被撕裂。
号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巨龙”升空、入云,直至那浓浓的尾焰也消散在云端。“导弹命中目标!”几分钟后,作战指挥大厅传来捷报。以导弹发射车为“原点”望去,分散在远处掩体内的学员跑过来了,守在观摩安全区的教员们也飞奔而来,人们聚集在余温尚存的发射车前,紧紧拥抱,欢呼跳跃。
“人在发射场,心随导弹飞。”从发射场坪返回宿营地域的途中,某发射单元指挥长李如敬说,相较于组织指挥、实装操作、大局把握等本领的提升,实弹发射更大的收获是“心的成长”:“望着威武的导弹辉映九天,自己与祖国紧紧相连的使命感格外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备份班组的成员,每一名学员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只是最后5分钟时,他们未能点火。当主打架成功将导弹发射升空后,这些平日里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小伙子一个个眼圈红红的。
多枚实弹发射任务完成后,毕业学员们即将奔赴火箭军的座座导弹军营。旅长王性利说,实战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既磨砺摔打了学员,也为学员到一线部队任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砺剑学子’走出校门踏入营门,带着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的热忱,将在不同岗位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弹道’。”
钟福明 邓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