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研修中国

红色徽州 英雄土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25日   10 版)

    如今的小练村。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讲解中的“小铁军”志愿者江心恬。

    如今的小练村宁静祥和,鸡犬相闻。

    如今的岩寺镇古朴雅致,游人如织。

    如今的富溪乡茶香悠悠,水秀山青。

    然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都曾是革命故事的发生地,它们见证了峥嵘岁月,也承载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它们此刻正向后人讲述着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它们说:徽州的土地,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

    小练村的燎原之火

    小练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西。自清末以来,小练村历经天灾和战乱,地广人稀。民国初年,小练村中大多是客籍居民,他们以租种本地豪绅的田地和山场为生,居于依山搭建的山棚之中,生活贫困,被鄙称为“棚民”。与此同时,豪绅、官僚又多与地方帮会势力相互勾结,小练村村民因此在经济与政治上受到盘剥和压迫,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1930年年初,安庆潜山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请水寨(今属岳西县)农民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严重受挫。为了保存革命骨干力量,曾在起义部队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刘伯林遵照党的指示,以货郎身份为掩护,于5月末从硝烟弥漫的安庆辗转来到小练,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建立起黄山市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练支部。

    1931年11月,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简称“徽州工委”)于秋浦县成立。次年10月,徽州工委机关迁至小练村。随后,徽州工委改组为中共皖南特委,宁春发任书记,刘伯林任秘书。小练也从此成为我党领导周边14个县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革命的火种以小练为中心,迅速以燎原之势在徽州蔓延开来。在宁春发、刘伯林等人的努力下,徽州地区的工农革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武装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极大地动摇了徽州地区的反动统治。

    1933年5月末,特委书记宁春发召集刘伯林等30余人,于小练附近的瑶里村汪金发家秘密举行军事会议,研究武装暴动事宜。然而,这一切却被仇视革命的当地富农程继元知晓并告密,6月1日凌晨两点左右,小练村被敌人包围,他们冲进村庄,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最终革命者因寡不敌众,牺牲了20余人,刘伯林等40余名党员、群众被敌人抓获。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革命者们坚韧不屈。当敌人向刘伯林索要党员名单时,他答道:“睁开我的眼到处皆是,闭上我的眼万事不知。”1933年7月19日,刘伯林等5位共产党人被敌人枪杀在屯溪杨梅山。这便是震惊皖南的“小练惨案”。

    据不完全统计,“小练惨案”中罹难的党员、群众达50余人。

    “他们(敌人)进家就抓人,抓到就捆,好多个没有结婚的都被打死了。还有大肚子的,被一枪打过去,小孩子就没了。我刚5岁,我妈妈就被抓走了,我奶奶坐在门口哭。”如今已90多岁的烈士后代凌金莲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含泪说。

    “小练惨案”虽然重创了皖南特委,但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并没有吓倒革命者。即使在之后更困难的岁月里,徽州地区的革命者也始终坚信,小练村的燎原之火,终将点燃光明的未来。

    解放后,当地政府在小练村建起了小练革命烈士墓,并不断改善环境和交通条件,以便后人前来祭扫,表达缅怀之情。

    新四军在这里集结

    “岩寺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结地、新四军整编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11岁的“小铁军”江心恬对走进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的游人们娓娓讲道。

    纪念馆讲解部工作人员陈文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7月,纪念馆招募了10名学生志愿者,最大的在上初三,最小的还在上小学一年级。这10位“小铁军”志愿者“上岗”前都接受了系统的培训。“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够主动走进纪念馆,去了解我们的红色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这一平台得到锻炼、展示自己”。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岩寺镇位于丰乐河畔,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历来为皖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这座千年古镇不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孕育了一支被毛泽东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的抗日劲旅。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指示南方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并取得合法地位。经国共两党谈判达成一致协议,蒋介石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9月28日,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同年10月12日,新四军番号正式公布。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命令新四军南方各部队集中至皖南岩寺镇一带整训。于是,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驻岩寺。军部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人。

    于岩寺集结后的新四军,为了准备东进抗日,大力开展军政训练。抗日需要武器和装备,于是在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内,新四军创办了兵工厂,这便是皖南新四军修械所。修械所内有20多名铁匠和木匠,工人们白手起家,将废弃的弹壳等物资收集起来,修理枪械,制配刺刀,还制造了大量的铁雷、石雷等武器,为部队提供装备。

    在岩寺,新四军为当地老百姓插秧、担水、打扫院落,一段段军民情深的佳话广为流传。那时,有一位名叫汪五婆的岩寺孤寡老人,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久治不愈,瘦骨嶙峋。叶挺在得知汪五婆的病情后,亲自提着鸡蛋登门探视,并委派新四军军医上门为她医治。汪五婆十分感动,痊愈后,她亲自提着青菜来到军部致谢。

    新四军还在当地进行抗日宣传并动员群众,同时兴办农民夜校,教当地农民唱抗日救亡的歌曲,深得岩寺百姓的拥戴。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军和伪军29.37万余人,俘获日军和伪军12.42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7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边、皖江和浙东8个抗日根据地,总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讲解结束后,江心恬对记者说:“看完革命先辈们的故事,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富溪乡的红色印记

    徒步走完两公里多的山路,一栋土房出现在眼前。这栋位于富溪乡碣石村小坞自然村的土房曾是桂仲熙的老宅。桂仲熙曾任杜维佑的警卫员。1948年,杜维佑便是在这栋土房里筹备组建临时中共歙县民主政府。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为一座“记忆馆”,静静地收藏着那些红色的往事。

    富溪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这里是黄山毛峰的主要产地,同时也是一片革命的土地。要说富溪乡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黄山游击队队长刘奎。刘奎是江西省吉安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刘奎任新四军军部参谋。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奎成功突围,并与皖南地方党组织一同,保留革命火种,坚守在皖南进行武装斗争,扩大武装力量。

    1941年4月,中共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正式成立,随即成立的还有新四军皖南游击队,又称“黄山游击队”,刘奎任队长。游击队成立之初只有8人。1941年7月9日夜,黄山游击队迎来首战,并最终打下了旌德县庙首乡公所,缴获步枪7支,子弹200余发,手榴弹10余枚。黄山游击队的胜利让皖南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知道,新四军还在,新四军没有被消灭。

    1943年年初,黄山游击队开辟了富溪乡新田、田里等游击区。解放战争时期,黄山游击队队伍逐渐壮大,发展至300余人,游击区内民兵组织近千人。游击队一直活跃在皖南山区,老百姓仍然将这支队伍称为“新四军”。

    刘奎等人在新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在积极开展游击战斗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地下党员,壮大游击队伍,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他们还发动群众,筹集物资以供军用,迎接着解放皖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刘奎身经百战,他曾先后9次负伤,每一次却又都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坚定的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刘奎也因此成为皖南民众心目中的传奇人物,百姓们都叫他“打不死的刘奎”。他曾说:“有我刘奎在,皖南的革命烽火就不会熄灭。”

    徽州区富溪乡碣石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胡传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凭借着红色旅游资源,2019年,村子共接待游客4500余人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左右,带动20余户当地百姓务工,当地农产品售卖所得收入达2万至3万元。

    “红色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之后还会组织更多的党员以及青少年来到富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希望能将富溪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也希望我们的百姓的日子能够靠着红色旅游过得红红火火。”胡传嘉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25日 10 版

红色徽州 英雄土地
守着好风景,吃上“旅游饭”:甘南农民快步奔小康
从城市上空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