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个故事来,换一部电影走”,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项目创投路演”环节的宗旨,过去9年,这个环节也成为许多青年导演圆梦的舞台。今年的北影节上,有11个尚未开机的电影项目,以及6个正在制作中的电影项目也来等待他们的伯乐。
创意与投资的一次次碰撞也折射出市场对青年导演的期待。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杰群说,扶持后起之秀,一直都是北影节的责任和使命。
过去9年,北影节创投会共推动近200个电影项目与产业界见面和对接,将30多位青年导演推向海内外市场。
2019年,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式首映,该影片就是2018年北影节上获奖的创投项目。《喊·山》《七十七天》等影片也都是从北影节创投项目中脱颖而出。
今年创投会共征集829个项目,在长达9个月的项目评审过程中,青年影人们不减的热情震撼了评委。
今年的创投会由著名导演、监制陈国富担任评委会主席,他评价说,创投会像一个海选,热爱电影的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半只脚已经踏入警察队伍,但最后却全身心投入电影里的青年导演高仁杰就是那个在海选中崭露头角的人,他在这次创投会中一举获得了“最具商业潜力奖”。
因为热爱电影,本科读侦查专业的高仁杰又考入香港浸会大学,他一直有个念头,拍一部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警察故事,展现警察勇敢、坚守的特质。
2019年,高仁杰着手圆梦。他在四川等地采风时,和当地派出所民警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工作细节,记住一个个与勇敢、坚守相关的场景,最终影片《进山》有了雏形。
高仁杰创作的故事打动了身边做制片人的朋友、做摄影的好友……于是,一个专业出身但不足够成熟的团队形成了。高仁杰说,对于青年导演,缺人、缺钱、缺资源是共有的困难,而创投会的存在,为年轻导演提供了被投资人认识的平台。
从初审到复审,高仁杰一路过关斩将,每一次都获得评委的专业建议并不断改进,进入总决赛的项目还会得到组委会一对一的专业培训。
创投会现场还聚集了众多出品方、发行方。“这也为我们这样的无名之辈提供了曝光度。”高仁杰说,除了让资方了解到项目,组委会还会搭建联络平台,让有意向合作的资方与项目方进行联络洽谈。
乔思雪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后的大奖。她是本次北影节创投会入围的唯一一位女导演,她所带来的女性视角的影片,打动了所有的评委。
她的作品《漫游在蓝色草原》讲述的是一个蒙古族马头琴手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病重以后,带母亲重回草原的故事。因为害怕失去母亲,他在自己和母亲腰上系了一条绳子。母亲弥留之际,他体会到疾病带给母亲的折磨和痛苦,最终选择将绳子剪断。
这个故事与乔思雪的生活紧密相关。“到现在为止我都是一个特别害怕失去母亲的人”,乔思雪说,年少时,她一直想逃离母亲,最终远离家乡到法国学习电影。
留学期间,一天晚上,母亲在电话里很平静地说起自己曾因为更年期的折磨想要自杀。乔思雪突然发现她们真的走远了,母亲在最痛苦的时候没有想过给女儿打个电话。
乔思雪开始写这个故事,其间,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像被一条绳子拉近了。而写到最后她发现,即使她和母亲重新了解了彼此,但最终还是会把那条绳子剪断,各自回到自己的生命体系中。
影片中有个蒙语,译为“脐带”,“在这个故事里面,绳子最开始很像脐带,母亲通过它传输养分给胎儿。现在绳子系在母亲身上,是儿女对母亲的保护……”她的故事得到了共鸣,最终获得“评审会特别大奖”,也会有出品方、投资方与她合作。
陈国富说,在创投会现场,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能够帮助项目更精准地往前推动。而他作为评委也一直在思考,当下的创作者急需什么资源,他能给这些创作者提供什么?
这些问题也是北影节创投会所要解决的,北影节北京市场项目创投走入第九个年头,鼓励和扶持有才华、有梦想的青年电影人,为华语类型电影不断注入新鲜力量的脚步没有停止。正如高仁杰所说,创投会就像一个媒人,为青年导演和资方牵线搭桥,帮助青年导演走向更好的下一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