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曾当过报刊主编的马克思活在今天,在说出“通过油墨向我们的心灵说话”这句名言后,可能会再加上一句——“通过网络向我们的心灵说话”。
这是3年前中青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的开头。
3年后的今天,网络化、智能化飞速发展,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新阶段,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正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
习近平总书记6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中青报随后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紧跟党走,炼铸红色青春》。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提高政治站位,重塑功能定位:打造上传下达的治国理政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惠国利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
向青少年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成为中青报加快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传播重点。
首先,为党育人、服务青年,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如何将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同古今历史(包括党史、团史等)相结合?如何加快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第十一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集中回答了这些新时代课题。
这一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6点要求。
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就是要紧紧围绕这6点要求。
其次,传承发展、创造创新需要更强的文化自觉。
2017年1月25日、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马克思主义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与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契合点:一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当下契入,修身齐家、尊重人性、变革常新、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知足少欲、大同理想——而这些恰是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中国的几个重要文化原因。
二是将“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以开放包容为怀、以平常生活为源,“中”度而不偏,日用而不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照耀下的“德”:个人之德、家庭之德、公民之德、国家之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中打造传世精品。中青报人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与现实关照的结合度,增加青年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
依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努力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全媒体精品创造创新、分发传播的各个环节。
比如近年来中青报全媒体推出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报道、《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等,以及一个个“中国好青年”故事、“强国青年”故事、“强国一代有我在”故事、“向上向善好青年”故事等,都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样本,成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样本。
比如无论是战“疫”融媒报道,还是“小康夜话”等脱贫攻坚奔小康报道;无论是《会稽山风流记》《耕读传家:中华宰相村的家族密码》等文化特稿,还是加大开拓文化地理、国学阅读、文学潮流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题材;无论是主办“和我一起去延安”“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传播活动”,还是更加聚焦打造“青年关注、关注青年”的深度报道和一系列文化品牌项目,都是进一步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从内容、形式、渠道、技术、服务等全媒体价值链进行全方位创新,而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创新。
比如近年来中青报90后记者的报道《“探界者”钟扬》全文被教育部选入国家统编教材高一语文课本;今年2月3日出版的《五月》专刊“00后的新小说”专题中,《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一文被选为2020年上海中考阅读理解题;中青报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参考》《青年时讯》等正纳入一体化融合的精品内容方阵中……这些都是加强青少年特色的缩影。
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就是要在文化的自我觉醒、反省和创建中,不断创新,积极弘扬向上向善的好活法。
第三,有效切入、再造转化需要更亮的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青年立志时,引用了一句古语“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出自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他曾多次提到“知行合一”“事上磨”等理念。
由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培育出品的大型历史正剧《天地人心·王阳明》,近期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
告诉今天的青少年应该从王阳明身上学些什么,正是中青报近年重点聚焦的文化品牌切入点之一。
中青报通过“传承的力量”“文化中国”“榜样阅读”等一系列全媒体品牌活动,借助网红明星打造青年喜爱的正能量影视剧、纪录片、MV、五四晚会、时尚文化节、网络公开课等,全媒体创新思想理论板块,努力把“文化传承”的基因与“思想引领”的创新,有机有效结合起来。
其中,“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展示活动”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自2018年起已连续开展3年,以“我们的节日”“全国校园春晚”“新体艺活动”等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主题为引领,以服务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影响为根本要求,发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目前,“传承的力量”已成为青少年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平台,成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线上线下宣传主阵地之一。
《榜样阅读》这档青年阅读分享类融媒视听节目,先后邀请了刘涛、武大靖、蒙曼等60位青年演员、歌手、运动员、作家、学者、科学家,走进节目现场与大家共同分享阅读的力量。
正深度推进的青年诚信行动、大学生国际魔术节、文旅研修、直播网课、志愿公益等,深入服务更广大基层一线青年婚恋交友、衣食住行、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成长成才等全面发展,也越来越融入文化的元素。
近年来,中青报推出的《头条里的青春中国》《青春与祖国同在》《强国一代有我在》《未来已来》《有你在身边》《无畏的模样》《坚强的中国》《追光的人》等系列MV精品,不少突破亿万阅读量,成为年度爆款产品。
中青报的年轻人还推出了《红军桥的故事》《穿越山火生死线》等沉浸式体验新闻文化产品,推出《92岁王泰龄:生命的厚度与理想有关》《蓝天保卫战》(获得第九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短纪录片)《小城抗疫》(受邀参加2020年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等10多部互动式纪录片。
这些新闻文化产品放在3年前的中青报,都是不可想象的。尽管探索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自我革命的方向坚定不移。因为哪里有青年,哪里就应该有24小时中青报的存在和影响。
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就是要从一个个具体鲜活、有品牌价值的“点”切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四,国际传播、产业发展需要更好的文化融合。
今年以来,中青报与团中央国际部承制了9期“全球青年抗疫行动经验分享会”,生产相关融媒产品并推广传播,和各国青年组织分享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有力地传出中国声音,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此外,中青报还深度参与团中央国际部重点项目“此时此刻”全球青年抗疫故事国际征集展示活动及其内外宣工作,打造了《亚洲正青春》MV等一系列国际化产品。
刚刚深度融合的中青报国际传播平台,还探索尝试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分享具有鲜明中国味的青年文化“大餐”,从小试牛刀的饮食文化视频大获点赞,到“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高规格升级,把中国青年的创新创业文化和阳光向上风采,分享给全世界的伙伴们。
中青报致力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特稿和影视剧、MV等视觉化精品,能够以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日常工作和娱乐休闲的生活中,渗入青年的大脑和心灵。
一面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一面举起有品牌的产业锤——作为团中央机关报的中国青年报社(含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将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团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下,继续加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步伐,在以上不少方面的探索刚刚迈出脚步,诚恳地希望得到更多指导和各方支持。
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就是要齐心协力、求同存异,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说好青年故事。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