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政寓于陶”——“三堂融陶”思想政治教育法,将陶文化、陶精神等优质元素融入到课程思政过程中,推动优秀的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课程思政在学生们心中真正“开花结果”。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惠娥认为,高职院校要结合“传艺授技”的要求,挖掘本土文化和地方资源,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此增强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
用“陶故事”育人
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满满的“陶元素”:古龙窑、紫砂提梁壶、均陶陶台、紫砂雕塑等特色的建筑、装饰、小景以及楼道设计于无声处起着文化育人的作用。
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特别重视实践中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用从陶文化中提炼出的陶精神和工匠精神感染学生,真正做到精神育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祖华说。
在课堂上,学校的思政教师们十分重视同学们自主学习、探索的成果。“翻转课堂”是教师们与学生们交流所思、所想的特殊方式。假期时,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学习与制陶有关的故事,并记录学习心得。
类似陶都巨匠徐悲鸿的报国之志、杰出校友尹瘦石的爱国之情、制壶大师顾景舟的敬业之心等“陶匠”精神经常出现在思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成为同学们口中、心中的“陶故事”。
在学生们的分享中,我国著名画家、学校杰出校友尹瘦石在抗日烽火燃起的年代,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的故事感人至深。学习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演绎“陶故事”,将其爱国热情与制陶技艺完美融合。
如今,学校的《陶文化特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省级在线课程正式上线,学校的思政教育也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在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
在“陶工艺”中“老带新”
近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思政教师与工艺大师“结对子”,共建“陶大师育人工作室”,强化“陶大师”育人责任,达到“传艺”与“育德”相结合。学校教师队伍也从中互相学习、以老带新、共同进步。
如今,学校的大师工作室是“育德、传艺、授技”的较佳场所。目前,学校现有梁惠娥名师工作室、蒋雍君名师工作室、黄延平名师工作室等三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张正中紫砂工作室、方为民均陶堆花工作室、邱玉林彩陶工作室、兰亭精陶工作室、谈志坚青瓷工作室、陈富强釉水工作室、吴元新蓝印花布工作室等7个院级大师工作室。
平时,师生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可分批进入大师工作室中,在深入了解制陶工艺的同时,也从大师们身上汲取传统美德与精神力量。
张正中、谈志坚等十余位制陶相关专业的老教师在学校任教多年,他们诲人不倦,因出色的技艺与谦逊的品质,广受师生喜爱。他们对艺术执着追求、对教育身体力行的大师风范,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标杆”。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注重技艺传承、精神传承,同时还实施了“一对一”结对培养工程。如今,高级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思政教师与工艺大师纷纷“结对子”,在提升教学基本功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年轻教师们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在结对培养工程中,学校秉承“以老带新”的发展理念,如今,越来越多青年教师收获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丰富的教学技巧,成绩斐然。比如,2019年,学校教师荣获江苏省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决赛特等奖。
“陶实践”助力“三全课堂”
在教师间结对子初显成效后,学校开始与行业协会进行结对子,共搭“陶实践育人平台”,强化“陶实践”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益路博爱”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陶文化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爱在远方,筑梦大别山”支教课堂,志愿者们让山区孩子了解了陶文化,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出资100余万元建造“陶工厂”,免费为学生们的创业活动购买设备和原材料,创建“大学生双创联盟”,开展创梦广场活动。在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协助下,学校建设了“陶瓷电商平台”,让学生在线上销售创梦产品,让学生把陶作品变陶产品,实现了学生与实践、学生与社会对话。
学校还通过“一带一路”陶艺活动项目,与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共同举办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活动,系列活动涵盖美国、南非等14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眼界,也可以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在“思政寓于陶”——“三堂融陶”思想政治教育法的引领下,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打造了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要求的“三全课堂”,也让“陶文化”课程思政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信息来源: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