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今年30岁,我住家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04日   06 版)

    视觉中国供图

    和父母同住,你的姿态不是孩子的姿态,而是一个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人;再过10年后,你就是支撑这个家的人。

    ---------------

    今年29岁的姑娘莉娜最近看了《三十而已》,和微信群里的闺蜜们说:“还和父母一起住在家里的我,目测30+时间表会比同龄人缓慢一点,不过我的烦恼你们也很难get。”

    莉娜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职员。她在这座城市出生、读书、工作,除了大学4年短暂体验了一下宿舍集体生活的滋味,其余的25年时间,都和父母过着一家三口的生活。

    临近30岁的莉娜,目前单身。因为“周围不少朋友都开启世俗意义上的独立小家庭模式”,她也开始反思,还住在家里的自己,在30岁门槛上的诸多烦恼。

    比如每次和父母一起去亲戚家做客,免不了被所有人唠叨“30岁还不着急找对象结婚,在等什么”;在家里写文案开电话会议,常被妈妈碎碎念“女孩子把自己搞那么累干什么”,所以经常躲在公司加班到晚上11点钟,回家直接关房门睡觉。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莉娜觉得,30岁并不存在“我老了”这么矫情的烦恼,反而是和父母同吃同住的生活状态,成了近来一些心理困惑的新源头。

    “很多困惑跟具体的年龄无关,更多是关乎一个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我是谁?我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认为,当父母依然把30+的你当“孩子”看,或者你自己也倾向于站在“孩子”的位置,就容易产生矛盾。

    在宫学萍看来,和父母住在一起的30岁左右男生女生,该阶段可能会遭遇到的一些烦恼,可以描述为“第二次青春期”。

    告别你身份中的“孩子”

    “和我年纪差不多、同样住在家里的朋友,虽然在职场上资历不深,但收入尚可,和父母一起住不用操心吃饭和房租,工资基本当零花钱。”莉娜说,她和朋友们的做法不太一样。硕士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她主动把工资卡“上交”给妈妈。“当时我这么做,就是想向他们证明一件事:我不是小女孩了,能做到经济独立了,住家里也不是白吃白喝的”。

    不过,莉娜发现,她以为的“独立感”,她希望得到的“独立待遇”,似乎一直不能实现,“我都快30了,爸妈还拿我当小孩子”。

    因为平时工作很忙,莉娜希望周末能好好补觉,拥有自己专属的休息时间,然而在宝贵的周日早晨,爸妈总会热情招待亲戚一家人来串门,尤其小孩子总会大吵大闹去拍莉娜的房间门,想进去翻零食,任意摆弄莉娜收藏的公仔。“每次熊孩子都能得逞,因为我总被我妈威胁着开房门”。

    如果莉娜表示一丝不满,爸妈就会指责她“这么大的人,怎么一点不大度”。另外,妈妈时常会在未征求莉娜意见的前提下,违背她的意愿支配其工资。“我觉得我和他们吵架的样子、吵架的剧情,与我中学青春叛逆期一模一样,活脱脱一个‘2.0’版本,10多年过去都不带变的”。

    宫学萍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每个家庭内部随着孩子走向成年,一定会出现“权力更迭”的现象。“这里‘权力’这个词是中性的,因为有‘权力’的人,他要承担责任,而‘权力+责任’就是独立。比如说在我的空间里,我衣柜里放什么衣服,我的钱怎么花,我作所有的选择,然后我也承受所有的责任、后果,所谓独立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很多孩子走向成年后,其家庭并未完成“权力更迭”这一过程。宫学萍就曾经目睹过较夸张的“妈妈管衣柜”现象——有个女孩买了一件吊带衫回家,妈妈嫌吊带太长,竟然亲自出手把吊带改短了。

    “在不少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先成家后立业,很多父母会觉得,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成家,似乎某种程度上就不是独立个体,身份中‘孩子’的成分就很重。”

    宫学萍觉得,像莉娜这种情况,她其实潜意识里还是习惯于在父母面前是个“乖孩子”,希望做事情得到父母100%赞同。“你要告别这样一种跟父母相处的状态,即使是用一种可能会让他们不舒服的方法告诉他们:我长大了,我管得了我自己,而且我要去承担很多自己独立的后果了”。

    捕捉到父母希望你独立的“小愿望”

    和家人住同一屋檐下的30岁年轻人,有些会因为事业规划,和家人产生矛盾。

    今年32岁的自由摄影师成峰,在家乡城市上大学、工作。读书时每周末都会回家——大学离家距离不过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毕业后去了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从小到大,成峰一直和爸爸一起生活。

    在成峰临近30岁的节点,他决定辞去稳定的公司职员工作,完全追随自己内心的喜好,成为一名到处走到处拍摄的摄影师,这遭到了他爸爸的强烈反对。

    “爸爸和我说,做摄影师挣不了什么钱,这一行没前途,你还是应该回去上班。”成峰说,在他终于决定改变人生规划的时候,爸爸的反对声音很大,一是认为做摄影师不安全;二是自由职业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成峰执意辞职、转做摄影师的第一年,他和爸爸都经历了精神上非常艰难的时光,“对我和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但是,成峰还是熬过了这一年,坚持作出自己认为“非做不可”的选择。

    令成峰欣慰的是,熬过了那段时间,一切竟然都慢慢顺利起来。他通过自己在摄影方面的努力,获得不错的收入,向爸爸证明这一行也能保证生活高品质运转;另外,成峰在网络上积攒了越来越高的人气,“当地电视台跑到我家里还采访爸爸,他上了电视就很高兴,后来再也不反对我了”。

    这两年,爸爸的改变超乎成峰的想象,让他感动不已——爸爸亲自陪同儿子一起开车千里,去西部地区拍摄。从矛盾到理解,再到彻底支持,爸爸成了成峰最坚定有力的“战友”,“多年父子成兄弟”。

    宫学萍指出,其实很多父母表面上“反对”你、和你争吵的时候,“内心会有小小的一个愿望等着你:希望你真的可以做到你说的‘独立’。再过10年、20年,他们当然希望孩子独当一面,成为家庭生活的中流砥柱。你要去捕捉父母心里那一部分的愿望——你可以把这看作父母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老了。”

    宫学萍认为,30岁的年轻人,心理上就是要努力地勇敢独立起来,哪怕父母对你某些选择,反对态度很强硬。“不管是跳过去、绕过去,还是撞个洞冲出去,你得出去,进入真正的社会里。把自己‘立’起来,未来你的爹妈才有所依靠。这是你的任务,是所有新年轻人的任务”。

    温柔而坚定地作出你的选择

    90后姑娘林怡,工作6年,即将迎来30岁生日。她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用自己工作以来攒下的积蓄,以及家人和朋友给予的一定支持,拥有了一套属于她的房子。这个礼物意味着,林怡终于过上独立的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我很想拥有自己的空间,住在家里难免会受到父母影响。我也不想因为自己忙碌的作息打扰到他们。还有一个想出去住的重要原因是,我妈一直催着我相亲。”

    和父母一起住的林怡,坦言或许是性格温和使然,回顾这些年,其实几乎没有和父母爆发过什么激烈争执,总体而言是“和平而有爱”的。

    面临和父母在生活层面的“分歧”时,林怡更多时候采取的做法是:听进去父母的声音,但是最终依然默默作出自己的选择。

    比如选择购房地点时,林怡和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选择了一个离工作单位近、且靠近多个好友家的小区,这样让父母放心,“生活是有熟人照应的”。

    业余喜欢摄影的林怡,很希望在新房里打造一个“家庭摄影棚”,自己购置背景板、幕布、伸缩架、打光灯等,父母觉得这是“浪费居住空间”,不同意。而林怡则打算待自己充分研究透彻,并“试运行”成功后,再向父母证明这项爱好的可行性。

    宫学萍指出,30岁子女和父母同住,发生分歧时,“温柔的坚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应对态度。

    在宫学萍看来,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不理解我”“父母控制我”,这一类问题,无论是关乎事业、感情还是日常生活,解决、化解方案很多,而基本宗旨就是——做自己,巧妙捍卫住你在每件小事上的独立。

    “成年人的姿态是:你们有你们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互相可以给予家人的支持、照顾和安慰,但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生活负责。”宫学萍表示,如果30+的年轻人能用无形的方法划清“内心界线”,和父母住完全没问题;如果实在划不清,也可以考虑划分“物理空间”,单独搬出去住。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过渡到一个成年人的姿态”。

    “和父母同住,你的姿态不是孩子的姿态,而是一个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人;再过10年后,你就是支撑这个家的人。”

    宫学萍提醒,当子女年龄渐长,其角色的过渡、家庭的“权力更迭”是必经之路,子女应当逐渐掌握家庭生活的大部分重大决定权。她表示,在“过渡初阶段”,子女和父母双方的不愉快、不舒服是难免的,然而健康的家庭,不该吞噬或压抑掉这一部分“成长之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04日 06 版

今年30岁,我住家里
“我不聪明,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
在家时总盼回学校,临开学却为何抵触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