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科研圈生态
同质化严重 稿源质量下降

中文科技期刊的尴尬:留不住优质论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08日   12 版)

    “投个稿给中文期刊,9个月(还没有审完),因为编辑在审两年前的稿子,这种事屡见不鲜。你还会发现有些稿子排队比你晚,但发得更快。看不清规则和套路,打电话到编辑部,下午4点以后往往就没人了。”这是一位年轻大学老师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吐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院士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今年1月30日,科技部的一份通知对此进行了强调,要求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与财政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七部委共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了科技期刊的专业化、数字化、集合化、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达5000余种,中文期刊占88.5%,英文期刊有241种进到SCI(科学引文索引)。但是中文期刊状况不尽如人意。

    《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曾经和同行做过“中文科技期刊现状与困境的问卷调查”, 474份来自期刊从业者的问卷中95.6%对中文期刊现状表示忧虑,87.4%的人认为目前亟须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学术质量,78.1%的人认为目前中文期刊数量种类存在结构性问题。

    他把中文期刊的现状归纳为“小、散、弱”。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一年只发约200篇文章,所以说规模小。平均到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有两本期刊就算好的了。一个大学或者一个研究机构就办一本刊物,养四五个人。有时办刊单位出版科技期刊,主要目的是“养人”,“接收科研做不好的员工。还有一些单位的家属都放到编辑部去”。

    另外,中文科技期刊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上既没有学科分布的考虑,也没有学术定位的考虑。“‘农业科学’,每个省一个,甚至有的市都有一个;化工类期刊,每个省几乎都有一个。再看大学学报,以大学、学院命名的519种,占中文期刊的12%,也就是说一个大学一个学报,都是综合性的,没有特色,读者群作者群不明确”。

    这种现状的结果就是优质论文的流失,越来越多论文以英文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外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不断下降。

    2019年的一份统计表明,我国发表SCI论文51万多篇,占SCI总论文的22.5%。美国以25.6%居第一,我国居第二。但从SCI期刊区域分布来看,美国占32.6%,我国是2.6%,在9370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期刊的发展和论文发展非常不匹配,并且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

    今年8月16日,国内最大的知识问答平台“知乎”上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不到24小时,该问题就被热榜收录,短短两周后,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

    针对这个问题,CC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近日举办了“中文科技期刊——路在何方”的特别论坛,邀请期刊领域专家、计算机界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对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及成因、未来发展以及政策等问题思辨。

    “这是评价机制的问题。我们投中文的学报,在职称晋升或者评项目时,评委一看就会认为这与国际期刊不在一个级别上。”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说,现在根本就不关注中文期刊,都谈不上差不差评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所的熊刚所在的科研团队最近10年来基本上没有投过中文期刊,之前投过国内某个期刊,经历了大修、小改,最后却突然被拒稿。

    “现在CCF(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开始关注中文期刊。但是感觉中文期刊周期特别长,从时效性和学生毕业角度来说,直接投会议很快就会得到一个审稿结果,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换下一个会议继续投。”熊刚提到,对于科研团队来说,论文投向主要是跟导向有关。计算机领域现在看重的是国际会议和期刊。

    2019年4月,CCF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启动《CCF推荐中文科技期刊目录》遴选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国内科技期刊坚持以价值导向办刊、引导期刊专注提升学术水平、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在高质量中文期刊首发。遴选基于同行评议,以一线资深专家的判断为主,把CCF中文科技期刊目录分为A、B、C三类,A为顶级期刊,B为非常优秀期刊,C为优秀期刊。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举行的专题论坛上,清华大学副教授崔鹏谈到,最牛的成果不投中文期刊,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和客观事实,背后的现实是中文期刊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具体到自己所从事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崔鹏认为,问题的实质上是学术话语权不在我国:“我们要考虑学者为什么要发论文,学者发论文实际上相当于给自己的学术成果做广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人是引领性的,有些人是跟随性的,那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就要把这个东西发表到别人可以看到的地方去。”

    在任胜利与同行所做的调查中,有2260份有效问卷来自科研人员,结果显示,93.7%的人认为中国需要中文期刊,中文期刊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并发挥重要作用,81.6%的人认为,由于评价导向原因选择发表英文而非中文论文,有80.6%的人认为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技评价导向是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认为,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其实要看整个过程,目前中文期刊不让人满意,是因为产学研整个链条还没有很好地运转起来。例如计算机领域,一些技术源头就在会议上面,或者某个期刊上,相当于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正向循环,学术成果发表到上面,然后被工业界用起来,最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

    我们的产业界没有走到世界前沿是事实,包云岗设想,如果哪一天我们国内公司的需求走到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解决需求,这些技术先不管来自哪里,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中文期刊,这样的循环建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不断迭代,中文期刊的质量就会上来,“在我看来,还是需要看整体的科研,技术从产生创新的想法到最后应用,这个链条一定要打通,要让它运转得更加通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08日 12 版

假如给一粒药穿上“纳米战衣”
中文科技期刊的尴尬:留不住优质论文
戴琼海院士:脑科学研究是诺贝尔奖“富矿”
未来宇宙星空将闪耀更多“中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