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开始,从“八闽大地”到“彩云之南”,从“巴山蜀水”到“东方鲁尔”,历时20天,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风信子爱心义教团”12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足迹遍布福建、云南、四川、辽宁等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基层调研”活动,翻山越岭走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调查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辅导课程,开展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在四川省巴中市火花村进行调研实践的志愿者冉浈浈说:“因为学校距家路程较远,再加上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每天早上我7点出门,八九点才能到学校。虽然路上花费时间长,但一想到这些努力可以换来与孩子们相处的几小时的快乐,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调研发现,在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工作成效有差异。在对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城角徐村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志愿者忽晨雨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村的惠利之大。村里原来的土路全被进行了硬化,前前后后修建了六处休闲广场,孩子们有了可以玩耍的篮球场,还购置了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文体器材。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村里除了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代缴养老保险,还着眼长远,重点建设教育基础设施,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源”问题。针对贫困儿童,中小学校根据年级不同发放百元至千元不等的助学金、奖学金,村里的适龄孩子全部走进了学校。城角徐村去年已经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由于缺少亲情关爱,疏于管教,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性格柔弱、内向、自卑,以及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也令人忧心。
福建省泉州市晋安区志愿者叶雯欣在本次调研中,对访问过的一个女孩印象很深刻。女孩说,目前靠父母每月寄回家的钱支持上学,她还会继续读书;但如果考试成绩还不理想,就可能要屈服于生活压力而选择辍学去打工。当问到她是否会选择去外面看看,女孩说:“我不敢,我还得帮家里。”女孩的回答让叶雯欣感到心酸。“不敢”二字,藏着多少忧虑与无奈。她深知父母在城市打工的不易,过早地承担起家中长女的责任:帮助父母把四个弟弟妹妹抚养长大。不像城里的孩子每天在各种特长班、辅导班里穿梭,她放学后要砍柴、做饭、带弟弟妹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习成绩似乎不重要,或许早早出门到城市打工赚钱养家才是捷径。在家乡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宣城乡林坑村调研的志愿者范文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学习知识。当她鼓起勇气询问一位留守儿童愿不愿意接受她的辅导时,孩子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那里的村庄没有学校,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县、乡镇寄宿上学,好不容易放假回来,自然更想在乡野里玩耍奔跑。
“风信子”实践队的大学生志愿者知道,虽然自己的力量薄弱,不能改变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但他们坚持从点滴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身边的留守儿童以关怀和教导,让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
通讯员 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