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节”也许没那么顺风顺水。但勇敢地告别过去,书写新我,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
9月过半,无数新生正在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学段。在求学生涯中,“一年级”的日子总是格外难忘。初始年级各有其自身特点,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也各不相同。好的开始能给未来定个阳光向上的调子,如果积极适应,接下来的步子就越迈越稳。这个特殊的阶段如何度过?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吗?请听天津市耀华中学心理教师、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创办人张丽珊怎么说。
小学一年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人生中特别大的转折点,家里的小宝贝变成了学校里的小学生,他们追求快乐的同时也要追求规范。此时对孩子的评价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家长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阶段孩子的支持力量主要来自家长。”张丽珊说,从上小学前的那个暑假开始,家长就应该做角色切换,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养成规范意识,不随意请假。“无论工作多忙,都要陪一陪孩子,帮助他确立良好的学生的自我形象”。
初一:从他律变为自律——初一的重点在于,要从他律变为自律。小学老师相对比较有耐心,对孩子的管理事无巨细,手把手教孩子怎么做。但到了初一,孩子陆续进入青春期,他们对成年人的精细管理就不那么爱听了,自我意识觉醒,与此同时,学业任务加重。
“这个时候,家长的支持力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的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和家长间互动不够好,出现矛盾冲突,孩子就特别容易叛逆,甚至‘跑偏’。”张丽珊说,“初一的孩子开始社会化,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开始认识一些校园外的人,甚至觉得谁认识社会上的人多,谁就厉害。这个时期,孩子的支持力量更多来自朋友。”
此时,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孩子世界的复杂性,更要意识到孩子们的不容易。“当你看到孩子有些沮丧或者莫名烦躁的时候,一定要多体谅,他可能在外边遇到麻烦了”。
高一:学业和人际交往压力的双重侵袭——高一最重要的变化是升学压力急剧上升。有的孩子可能在初中遥遥领先,不用特别努力,成绩也还不错,这种情况到了高中基本没有可能了。经过中考的筛选,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开始激烈竞争,3年后的高考又为竞争再添一把火。
另一个变化是,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会在高中进一步拉大和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高一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初中3年的正向或负向积累,都会在此时显现出来。当学业和情绪的压力一起袭来,有的孩子就可能进入一种“人间沙漠”的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我孤独得就像P上去的。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可能就真的失去了支持力量。他们拒绝成年人,又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张丽珊说,“我一直鼓励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成长,放弃之前把他当小孩的主观强加的方式,而是进行比较平等的互动,让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跟你说话。”
张丽珊在给家长做培训的时候经常说,千万不要因为中考而搞差亲子关系,不然刚到高中,孩子没有朋友,亲子关系又不足以给他支撑,他会非常孤独。
大一: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缓冲期,此时的大一学生已经是一个准社会人或者说准职场人。也就是说,孩子升入大学后,也就基本能看出他的未来走向。
有的孩子擅长人际交往,积极进取,对大学非常有规划有节奏,知道自己将来是要保研考研,还是一毕业就工作。这个时候,其实家长基本已经插不上手了,能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家长可以在大一就让孩子和职业生涯规划师见个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前架构起对未来的规划”。
那家长可以做什么呢?一定要给孩子积极的力量!特别忌讳的一句话是,“像你这样的以后怎么进入社会?”
张丽珊做过不少关于“啃老族”的咨询,有个学生考研7年还要继续考下去,其实就是不想工作。原来,他的父母经常跟他说,你这么内向,到哪个单位都会受欺负,怎么适应社会……“其实社会没有那么险恶,要勇敢地去面对,创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的安抚鼓励,就是让他们有信心未来能在这个社会自食其力。”张丽珊说。
研一:考前应对自身科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作评估——对于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来说,首要面对的课题是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思想的建立。本科时都是跟着老师学,但一上研究生突然从“你告诉我怎么做”变成“我该怎么做”,这个坎是研究生需要跨越的。
对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这一挑战更为明显。换到新专业后,会发现已学了4年的同学专业素养都很高,耳熟能详和约定俗成的术语,自己根本听不懂,对话都不在一个层面上。有些同学跨专业是因为原专业不理想,于是考研时看到哪个专业录取率高就选哪个,结果上学后发现不适合,这其实属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了一课,需要及时补上。
所以,当你考虑读研时,应当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作好评估,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向院系老师和学长们请教,身在学术圈,做深度了解有先天优势。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有比较清晰的预判,并多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必要时可请专业人士做生涯咨询。
另外要注意的是,研究生阶段已属成人阶段,此时已经没人把你当小孩了,自己有责任做好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张丽珊说:“不要依然想以学生身份躲在‘舒适圈’中,把考研当作逃避求职就业的借口,应转变观念,把研究生学习也看成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