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28岁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岭村村民马玉强来到东乡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学习拉面技术。
和马玉强一起走进培训班的,还有30多名希望学习技术的东乡青年。这所普通的职业技术学校,正极大地拓展城乡群众的就业空间。很多农民学到技术后,增收致富的路也越来越宽广。
在临夏州临夏县,一批扶贫车间建在了村头,很多希望就近务工的农民经过培训,在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农村产业也从无到有,呈星火燎原之势,很多农户实现了农业生产和产业增收的“双丰收”。
技在手天地宽
马玉强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在外闯荡多年。他在广东的电子厂打过工,在上海当过城管协管员,还在东乡的工地上当过小工。
“没技术只能干苦力,收入还低,实在没有前途。”马玉强虽然能挣点小钱,但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有所发展,必须得有一技之长。
今年疫情期间,马玉强没能外出打工,正好拉面技师班开班,又不收任何费用,他立刻报了名。
拉面技师班老师马光林有40年拉面经验,有一手拉面的好技艺。马玉强学习很刻苦,20多天学会了拉面手艺。
“结业后我要去朋友的拉面馆当拉面师,收入比一般工人好得多,同时学习餐厅经营方法,将来自己开个拉面店。”马玉强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9年以来,东乡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思路,以全县农村年龄在18-55周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兼顾其他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
培训班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中式面点、电工、美容美发、瓦工、挖掘机等10多个工种,实行全免费培训。7月25日开始,该校的656名学员顺利完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8月27日,150名学员完成理论与实践考试。目前,该校已有1442人完成各类培训,其中建档立卡户772人。
今年8月,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成,东乡民族餐饮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东乡美食苑文化陈列馆,餐饮消费实体馆全部向学员开放。
“从实训基地走出的学员能培养独立经营企业的能力,不但自己能实现彻底脱贫,同时还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脱贫,实现共同致富。”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说。
扶贫车间走出康庄大道
自2014年来,每天早晨7点,临夏县尹集镇赵家村村民朱小红都会准时来到村头,搭乘扶贫车间的通勤车,赶往几十里外的临夏县布鞋扶贫车间上班。
“我现在一天做150双鞋,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朱小红以前就会制作布鞋,县上开办布鞋扶贫车间后,她第一个报名。扶贫车间是用机器做鞋,朱小红不气馁,积极参加车间安排的培训,几个月下来就熟练掌握了机器制鞋技术。
“她现在是车间最优秀的员工。”看着朱小红一天天进步,车间负责人白莉莉也十分高兴。在朱小红的带领下,一批农村妇女来到扶贫车间,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来布鞋扶贫车间之前,朱小红常年在家干农活、照顾婆婆和两个孩子,收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生活过得紧巴巴。
去年,朱小红家买了一辆汽车,盖了4间房。“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赚钱,争取早日在县城买套楼房。”她充满信心。
像朱小红一样在临夏县布鞋扶贫车间工作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县把布鞋加工为主的扶贫车间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一对一帮扶指导等方式,让更多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就业。贫困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农业生产和产业增收“双丰收”。
同时,临夏县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加强与厦门市思明区对接,创建了“政府+公司(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政府整合财政补助资金、东西部帮扶资金等支持布鞋产业发展,公司主导销售和品牌创建,合作社牵头生产和吸纳贫困劳动力,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目前,临夏县有布鞋加工“扶贫车间”34家,炕头“扶贫车间”317家,就业人员达43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49人),受益人口2.5万人;截至今年8月底,实现产值达1.96亿元,销售收入达1.92亿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