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告别帕米尔高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王雪迎 见习记者 李若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9月30日   02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从帕米尔高原下来的时候,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两手空空。

    两头牛60只羊已经交给合作社代养了,一些日常衣物也由丈夫提前带下了山,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了。她回头再看了一眼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坯房,深深对着这片大山鞠了一躬,道了声谢谢和祝福。

    现代文明行进到帕米尔高原深处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直到2007年才点亮屋里的第一盏电灯,水泥公路的修建还在一年之后。喀喇昆仑山的重重山脉,将不少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居住点切割成碎片,撒在沟壑深谷间。它阻断了交通,也阻断了发展。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在这里有贴切的解释。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说,牧民的生活都是围绕羊群转,卖羊挣不着几个钱,要是遇到天灾,家里就揭不开锅。

    南疆四地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帕米尔高原则是南疆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多年来,当地尝试了各种脱贫措施,但收效甚微,剩下的只有易地搬迁。

    一场涉及数万名柯尔克孜族贫困牧民的大搬迁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向往

    对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羊人来说,生活常常平静得像高原上的湖水。男人每天上午9点左右赶着羊群去附近的草场,直到晚上8点左右才回家。女人则在家操持家务,等待丈夫归来。

    自10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羊鞭,阿卜杜拜克·买买提就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世代游弋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牧羊人的双脚不断丈量着草场到家的距离,只是这距离似乎越来越长了。

    “我父亲那会儿,离家几百米就有一块小草场,到我放羊时,得去一公里之外了。”阿卜杜拜克·买买提念着周边几个草场的名字。

    距离,对他们的安全至关重要。牧道上巨石密布,崎岖难行,很多地方只有块“巴掌大的巨石”,旁边就是悬崖,人畜跌下悬崖的惨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牧民们会相互传递信息,避免危险,但“羊要吃草,该去还得去”。阿卜杜拜克·买买提卷起裤脚,道道伤疤记录着这段艰险的生活。

    小时候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所以也不觉得苦。再大些,母亲带他下山去巴扎买菜,路灯、柏油路、楼房等一样样新东西让他知道“原来生活是可以不同的”。

    年轻的牧民们大都了解新旧生活的区别,可是他们别无选择,“除了在祖辈的土地上放牧,我们还能干吗呢?”27岁的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曾和丈夫商量搬去县城,但是两人一合计,存的钱不够,搬下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挣钱,谈了几次就放弃了。

    困在高原上,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实在高兴不起来。她从小就讨厌煤油味,可是家里却充斥着这样的味道,几盏煤油灯提供了照明所需的所有光亮。屋顶是用茅草随意铺就的,一下雨,屋里就漏水。山上要是下大雨,他们会躲到羊圈的屋檐下,直至雨势减小,“怕房子塌了”。

    土坯房里没有任何电器,唯一证明他们和现代文明接壤的是一辆摩托车。毕竟这里离县城近200公里,再加上山路崎岖,没有摩托车简直寸步难行。

    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一年会去县城5次左右,每次兜里都揣着200多元,其中的100-150元是买菜用的,白菜、土豆、胡萝卜、辣椒等易储存的菜,她会买一大堆,“山上没什么蔬菜,家里也没冰箱,只能自然存储,省着吃能吃两个月左右”。她掰着指头计算每一块钱的去向,买菜剩下的钱她一般舍不得花,“攒下来不容易,还得为孩子们考虑”。

    柯尔克孜族的姑娘尤其爱美,就算饿肚子也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不敢想这些。羊价高的年头,她一年能买一两件新衣服,50元的价格是她能承受的极限,大多数年份她只能穿旧衣服。

    “那时很害怕见人。”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好看。”

    告别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近些年,数万名柯尔克孜族贫困牧民像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一样,搬出大山,迁往城市,他们要告别延续了千年的游牧生活。

    刚听说要搬家的消息时,阿卜杜拜克·买买提有些患得患失,被牛羊困住的男人们,既丢不开“饭碗”,又不敢外出“闯荡”。

    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倒是高兴得很,她找了个机会去看了一眼在县里的新房,回来对着丈夫一通赞美:房子是高高的楼房,通水通电,方便得很,住进去不愁穿不愁吃。她太喜欢县城了。

    2017年,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终于离开了帕米尔高原,入住阿克陶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丝路佳苑”小区。入住的第一天,她把小区和家里的各个角落都逛了个遍,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她第一次知道还有“烤肉”这种食物,第一次觉得新鲜的蔬菜原来这么甜、种类这么多……

    第一次在阳光中醒来,阿卜杜拜克·买买提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适应。“以前老房子在山沟沟里,外面就算阳光灿烂,也照不进屋内。”他说,刚来时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放牧如何挣钱等。可是现在,他再也不想回到大山放牧了。

    克孜勒陶乡党委书记杜发成介绍,为了让这些搬出大山的牧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关部门专门统筹各类资金,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了馕产业、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四大产业”,2988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成功就业。2019年搬迁牧民人均收入达11088元。

    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现在在小区的一家柯尔克孜族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她们以设计制作柯尔克孜族民族风格手工刺绣、服饰和手工地毯为主。她的丈夫在县城开线路车,每月收入1500-2000元。再加上合作社养羊的分红,2020年,古丽尼沙·图尔地艾买提一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很喜欢刺绣。”采访时,这位年轻的姑娘指着自己身上的民族服饰说,这是自己绣的,将来还要给孩子绣出嫁的婚纱。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930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走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王雪迎 见习记者 李若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9月30日 02 版

告别帕米尔高原
边界村800亩“致富橙”不再喊渴
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变瓜果田 黄河滩变致富滩
天大常青 日新又新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通电话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